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4章霸主之资 (第2/3页)
赵国,如今兵马扩张到了多少? 想来百二十万,应是有的。 至于梁国,统一青州之后,其便有十五郡之地,人口更是超过七千万以上。 这么广大的地盘,这么丰茂的人口,所能供养的大军,自然更是难以计数。 据青州皇城外司的探报,统一了青州后,梁国便开始了扩军。而且扩军的规模,更是一口气招募了一百万新军。 这可是一百万新军啊! 这个数目,想想就让人感到绝望。 天下各国间,能一口气招募一百万战兵的,大概也就独此一家了吧。 而梁国原本就有百万战兵,再算上新招募的新军,这个青州霸主,只是拥有了战兵数量,便超过了两百万之巨。 若是在征发一些民夫乡勇,兵马的规模数量,更是让人无法想象。 保守估计一下,举国用兵五百万,应当是轻而易举的。 以上这些诸国,一个个只是战兵,便动辄有八十万、百万之数。 若是算上民夫乡勇等辅兵,那兵马规模更是以百万计数。 陆渊有志争雄天下,早就将这些九州诸国当成对手,此时看到他们一个个都开始扩张兵马,增强实力,心理自然感到紧迫。 而且如今翻涌变化的局势,不断扩大的战争规模,也无不使楚国必须跟着大势趋向,一起扩张兵马起来。 因此继去年扩军之后,陆渊一改保守防御策略,选择在原先十一支禁军的基础上,再增加四支禁军八万战兵,以此增强楚国的兵马实力。 这样一共十五支禁军,楚国便有三十万战兵,可以随时调用。 再算上地方的三万郡兵、六万八千府县兵,以及京师这边扩编到五千,负责国都治安防卫的金吾卫。还有新晋设立,专门用来守卫王宫禁内的五千宫廷卫士。 最后加上五万水师。 经过一连串的扩军之后,这些林林总总的兵马加起来,楚国已经有了水陆共计四十五万八千人的兵马。 以上这些,全都是常备军。 此外在黔中郡那边,还有十余万的夷人俘虏,也勉强算是仆从军。 所有兵马加起来,陆渊对外,也能号称拥兵六十万了。 而这,也是楚国的极限了。 这次扩军八万六千人,全部都是战兵,为了供养他们,楚国每年的开支都要增加六百万两银子。 若非黔中郡那边开了金银铜矿,西南昆海等三个附属国也在诏命之下,进行赋税上供。同时苏国那边也做起了粮食贸易,让楚国又多了一笔进项。 不然以楚国的财力,还真顶不住这笔开支。 不过兵马虽多,但陆渊能够动用的,其实也不算多少。 虽然因为西南那边,由于收了三个附庸国的缘故,黔中、西川二郡周围的安全环境大为缓解,留守当地的驻守兵马,可以减少许多。 但即便如此,黔中郡也要留一支禁军镇守,西川郡要留两支禁军镇守,这才能勉强保证安全。 襄阳郡那边,西边是汉中郡,北边是周国襄阳、南阳二郡,南边是宁国襄阳郡,可谓三面环敌。 这三处方向,每处都需兵马镇守,这就用去了三支禁军。 洞庭郡这边,京师所在,本就是重地,需要大量兵马留守。 而且洞庭郡南边,就是苏国、南海国,这两国如今和楚国的关系,根本谈不上好,随时都有可能突然出兵,偷袭楚国。 洞庭郡的东边,则是宁国。 楚国与宁国的关系,更不用说了,一直都是敌国,还互相争夺着扬州霸主的位置。 只要有机会,宁国绝对会选择攻打楚国。 如今宁国编练了八十万战兵,这只雄兵除了派了三十万人去广陵郡,防备江北外。 剩下的五十万人,可都是屯留金陵,随时准备朔江而上,对楚国虎视眈眈的。 面对这强大敌人,陆渊自然要多加防备。 所以在洞庭郡内,南、东两面都有压力,他最少要留下五支禁军,也就是十万战兵。 再加上地方的府县兵、巴陵城中的金吾卫和宫廷卫士、洞庭湖内的五万水师、征召的民团乡勇等等力量,才勉强有把握抵挡住来自各方的攻击。 如此算算,排去各地的镇守兵马后,陆渊所能调动的机动力量,其实也不过四支禁军,八万战兵而已。 当然。 真等陆渊向某一方向出兵的时候,除了能够调动的机动兵马外,该方向的地方兵马和镇守禁军,自然也在可调动的力量之内。 比如若是陆渊在西川郡,准备调集兵马攻打汉中郡,那么西川郡的四万禁军以及三万郡府县兵,自然可以随他调动,一起攻打汉中郡。 甚至襄阳郡那边,也能分出一两支镇守禁军来,帮着从侧翼出兵。 这么算起来,他能动用的兵马,便不下二十万了。 而如果是洞庭郡这边,准备攻打宁国,或者南海国、苏国,那么洞庭郡这边留守的十八万兵马,甚至襄阳郡那边的兵马,都能跟着调动。 在这里用兵,陆渊能动员的常备战兵,将能达到三十万以上。 除此之外,黔中郡那边的夷人战俘,除去安排了挖矿的人外,还剩下了十一二万。 这些俘兵,也是能随时调用出来,充作大军炮灰的。 这项手段,自陆渊起兵以来,便一直使用,可谓老手艺了。 所以细细点算下来,日后陆渊若真的想要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