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4章败亡定局 (第2/3页)
/br> 最北方的三个外域,如今估计已经有部分地区划为永恒冰域,彻底成为生灵绝域了。 对于陆渊来说,灾难是未来的。 可对于北边的三州三域生灵来说,灾难却是现在的,是正在发生的。 尤其是那三个外域之民,寒潮已经在他们生活的土地上降临,这些人要不死在冰雪之中,要不就已经开始艰难迁徙,向南进发。 魏国那边,陆渊虽然暂时伸不了那么远的手,并不怎么了解该国的情况。 可根据现有的信息推算,他还是能够估计出,对方应该已经如同周国一样,开始迎接起来自外域的第一波灾民冲击。 估计在魏国北边的边郡,已经和周国的河陇二郡一样,开始面临着一波又一波的寒潮之战。 与魏国接壤的外域,乃是北域草原。 这个外域上生存的人族,多以游牧部族为主。 那些游牧部族的人口虽然不多,但数十万里草原加起来,估计也能有个千万人口。 上千万牧民向南迁移,光是组成的牧人骑兵,便能有上百万众。 浩浩荡荡的铁骑南下,纵然其中多数是战力一般的牧民,但这股力量加起来,也能让魏国好好吃一壶了。 虽然以魏国的力量,最终肯定是能拦下这股牧民迁移潮的,将这些南下部民,统统剿灭或者收编。 可魏国所在的兖州,同样也处在寒潮释放的极限区域内。 现在是那些草原上的牧民遭殃,被寒潮驱赶着,不得不南下迁移。 等整个草原化为雪地之后,下一个轮到遭难的,可就是魏国了。 快则二三十年,慢则五六十年,寒潮就将逼近兖州区域。 一旦寒潮降临兖州,同样二三十年内,整个兖州也将步入草原后尘,一步步化为冰域之国。 也就是说,现在留给魏国的时间不多了。 可能二三十年,可能五六十年,寒潮就要来了。 而在这些时间之内,魏国必须做出改变,带领举国上下的子民,向南突破,夺下一片生存之地。 这个时间很紧。 魏国没有太多时间去犹豫准备,必须立刻作出选择。 如今看来。 对方的选择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继续向南。击败自己的老对手周国,夺取对方的地盘,好作为魏国躲避寒潮的栖息之地。 去年爆发的那场国战,便是魏国向南突破迁徙的预兆。 作为一个同样雄霸一州的霸国,区区十万人规模的国战,只是开胃菜而已。 等这餐前小点吃完,很快大餐就要端上来。 届时数十上百万的魏兵,甚至那些草原部民,都将化为北方洪流,一波又一波的冲向周国,直到将对方彻底击垮,占据了对方的土地,才会停止。 不过到了那时,周国覆亡了。 这些北方寒潮下的遗民,下一个目标,可能便就会换成楚国了。 若真到那一天,说不定楚国还要和他们做过几场,才能守住自身领土。 因此陆渊对于周国,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抱着恶意。 将来若是有需求的话,或许也可以扶持对方,把周国当做楚国的北部屏障,用来阻挡北边那些寒潮移民的威胁。 国与国之间,关系好恶,从来都不是固定的。 唯有利益和局势,才是作出选择的导向。 陆渊做大王这些年,对此已经有了深刻体会,并且熟稔于心了。 当然,以上这些,都还只是推测。 周国与魏国之间,也还没爆发大战,顶多是有一些小国战而已。 事情最后是否真的会如此,一切还有待观察。 但即便如此,战争已经达到小国战规模的朔方战线,周人每年也要损失数万兵马。 东边的河阳二郡倒是好一些,周国与梁国,战事规模并不大,甚至连摩擦冲突都极少。 两国虽然在边境屯驻了重兵,但彼此都很克制,都没有将战争扩大化的意思,还是保证了一定理性的。 只是就算这样,光两个西线和北线战场,周国每年阵亡伤残的士卒,数量便有二十余万人,并且规模还在渐渐扩大着。 照这趋势,两线战场维持个十年,周国光是在战场上的死伤人数,便要破二三百万之多。 如此数目,基本也相当于周国所有男人,都在战场上死上一遍了。 由此可见,同时面临北方和西边两拨迁徙潮的周国,所面对的处境究竟有多么恶劣。 这样也难怪玉蟾道明明身处周国境内,却半点也不看好对方,不肯下重注投资了。 只因周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实乃天下第一恶劣。 北有魏国和草原牧民,西有西凉和雪原蕃人,东有青州霸主梁国,南有新晋崛起的楚国。 以上四方敌人,都有能力出动百万大军,任何一个比起周国来说,都是毫不落于下风的。 此时周国以一敌四,以一国之力面对四个同级别的对手,无论怎么看,都是前途暗澹,未来堪忧。 玉蟾道但凡有半点理智,对于未来但凡有半点期望,都不可能把自身道统之兴亡,寄托到周国身上。 如今能支援周国一位护法神将,已经是看在同乡之谊,仁至义尽了。 天下有识之士的眼中,未来的中州争霸,周国已然提前出局。 甚至这个霸国的败亡时间,可能也就在这一二十年内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