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_第358章中庸之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8章中庸之道 (第2/3页)

    各种计划看是可行,若一切都能按其所说一样,顺利执行下去,那么楚贼确实败局已定。

    可问题是,事情真能如此吗?

    或者说,楚贼真的会如此之蠢,按照沉丘设想的去做吗?

    进度沉丘推演的第一步,派两位武侯分领大军,前去攻打楚国庐阳衡阳二府。

    先不说一位武侯领着五万兵马,能不能打下一座有十万人坚守的大城?

    就说能打下来,但楚贼危急时候,就不会抽调援兵吗?

    在洞庭此处,楚贼确实只有一位蕃妃可以调动。

    可在岭南之地,尤其是苏国之地,楚贼可是汇聚了二十余万兵马,足足四位先天宗师的。

    与之对应的,主要是城内苏玄歌领着的几万残兵,以及仓皇逃回国内,谢宁率领的苏国止于十万左右的兵马。

    此两国相加,实力就已经逊于当地楚军了。

    因此,楚贼完全有着余力,可以从该处战场抽回一部兵马,和一二位先天宗师,用以支援洞庭战局。

    只要这部分力量调回来,那么沉丘所言一切,都将只是个笑话。

    那两位分兵攻打庐阳衡阳的武侯,别说攻破此二府了。

    别被楚贼趁机找到机会,反过来包围歼灭他们,就要谢天谢地了。

    至于所谓的相持几年,等待周人和西南夷人的异动,此等将获胜希望,寄予他人之念想,本就可笑至极。

    周人连年被魏人和蕃人进攻,行事比宁国还要恶劣,说不定过个两年,传来周国被灭的消息,白义安也半点不感到奇怪。

    自己都自顾不暇了,还指望周人来救你?

    而西南夷人,不过是一群被楚贼打断了嵴梁的丧家之犬而已。

    一个个闻楚色变,指望他们跳出来,哪怕成了,白义安也不觉得他们能闹出多大动静。

    所以,自己都救不了自己,还指望他人来救,真以为个个是好人?

    或者说,前来相救的人,个个都能顶用吗?

    所谓的中庸之策,不过是个笑话而已。

    因此白义安从最初,就没想过要靠他人来打赢楚国。

    就算真要借助他人之力,但那也仅仅只是稍加利用而已,从未寄予过真正厚望。

    像沉丘这样,将一切寄予于虚无缥缈的他人之上,实在是让人有些理解不能。

    ‘唉,想当初先辈渡江南下,定都金陵,一路披荆斩棘,耗费数千年岁月,这才开拓出如今扬州之盛景。

    可到了我辈之时,如今的金陵天子,面对强敌,不思该如何奋发图强,克贼争锋。

    却反倒琢磨起了这些歪门邪道,朝堂众臣也都附和赞同,引为良策。

    我临海世家之子弟,竟都堕落至此了吗?

    先祖之基业,难道就要覆灭在我这一代手上?’

    白义安生出这诸多思绪,心中不由大为悲痛,再看这满听谄媚自得之语,越发觉得不堪入目。

    不过虽然心生不满哀怨,但他也没将自己这些想法说出来,试着去阻止驳斥沉丘所谓的“中庸之策”。

    因为他知道,在整个世家群体都选择堕落,逃避现实的时候。

    自己这个时候站出来反对,揭破这讽刺的强大和太平,除了招来众人的敌视和羞恼之外,根本不会有任何用处。

    与其到时候,让自己代表的主战派,与这些堕落的主和派,先来一场内乱,进行自我削弱。

    还不如让他们,先按自己心意去做。

    等最后撞的头破血流了,戳破了一切幻想之后了。

    说不定这些堕落的主和保守派,便会认清现实,知晓对抗楚贼,绝不能有丝毫侥幸。

    到时自己临危受命,或许便能统合举国之力,集中所有力量,全力与楚国相争。

    那时,面对肯定进一步强大的楚国,说不定他们临海世家,六姓七族,还能保有江东基业,不使宗庙社稷,香火断绝。

    只要能保住江东基业,那么或许真如陛下所说,拖上一段时间,便能迎来转机。

    当然,这个时间,不是一两年后,周人或夷人生出异动。

    而是百年之后,天地大劫到来,席卷九州四极。

    那时面临这场波及人间众生的灾难,楚国自然也顾不上宁国,不可能在这场灾劫之下,还来争夺一片,注定要沦丧的废土。

    楚宁两国唯一的生路,都只剩下了向北突破,打下梁国所在的中州之地,以此求存。

    到时候或许楚宁之间,也能化干戈为玉帛,来个携手合作,一同北伐。

    如此,也就算真正度过了这场天地大劫,保全了六姓七族的宗庙设计了。

    以上这些,还是基于如今各种行事之下,白义安心中真正的破局之法,六姓七族唯一的出路。

    所以在先前破釜沉舟的决战之策,被否决之后,他才会提出,同样极端的保守之策。

    为的就是保全江东基业,以撑到百年之后,大劫来临时的最后生机。

    不过像这么清醒的认知,看厅内众多朝堂公卿,乃至皇帝天子的态度,就知道这些人不可能接受的。

    至少在他们撞的头破血流,认清现实前,是不会接受的。

    故而,白义安在此之前,也懒得与这些人分说,就看一个个自己表演了。

    而他这副态度,被沉丘和众臣看见之后,反倒更加得意。

    觉得这位武安侯,是认可了这中庸之道,甚至心中因为两侧比较之下的巨大差距,生出自惭形秽之念,所以识趣的没有出来献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