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6章西凉虎狼 (第2/3页)
请来的西川郡的兵马,在帮助压服了南诏国后,就因为黄欣要对付西凉国,很快就撤走了。 但有了刚刚拆分完成的南诏国,以及正在拆分的宋国协助,在西南、岭南这一片区域,青河子所能聚集的兵马,数量又达到了夸张的五十万之众。 而先天宗师,更是有八位之多。 不管是兵马,还是高手数量,都已经两倍于大理国。 说句难听的。 现在大理国就算不降,想要顽抗,青河子想要攻灭对方,也费不了多少功夫。 西南的大局,此时已经定下了。 …… 大理国自然是不敢顽抗的。 他们只是强硬,并不是傻。 在这重重包围,重兵压境的情况下,头自然是不会那么铁的,也会知道变通屈服。 事实上。 在听到了宋国屈服的消息后,大理国派来商谈投降的使者,便已经在路上了。 只不过才出发不久,暂时还到不了青河子所在的马驻关罢了。 不得不说。 在楚国击败了岭南、江东四国,夺取了整个扬州霸业之后,面对这一统之势,面对祖国的赫赫声威,剩下敢于抵抗的人,实在太少了。 如今经略西南,即便强如南诏、大理,面对楚国兵威,依旧畏惧屈服,不敢抵抗。 要知道,此时距离楚国上一次征夷之战回来,可才过去了六七年罢了。 这么点时间,并不足以让人遗忘一切。 很多西南诸夷的人,对于楚兵的凶残可怕,依旧记忆犹深。 当初仅有三郡之地的楚国,西南各国就抵挡不了了,此时楚国远比当初强大数倍,试问南诏、大理又怎么敢顽抗? 现在之所以如此爽快投降。 楚国如今声威大涨是一方面,当初征发西南留下来的兵威震慑,也未尝不是一方面。 不过不论哪种。 随着三国屈服,大国被拆解,西南只留下一片半郡之地的小国,再难成气候。 楚国在这里的统治,也算差不多安稳了。 所以当青河子那边,料理完西南诸事,在八月份投上奏折之后。 陆渊只是交代,将南诏国献上的北部半郡四府之地,和河谷郡合并,组成一个完整的十府之郡。 处于楚国西陲的河谷郡,除了和西川接壤,有着通道外,与南边的南诏国也有着通道连接。 当初难道奇袭西川国时,便曾借道河谷郡的蕃人,打了济惠一个措手不及,导致了佛国灭亡。 如今南诏国投降,献出了北部之地,陆渊自然要看好这个通往西川的关口,索性便将此地和河谷郡合并了。 除了合并郡县,解决了西南事情后,陆渊继续任命青河子为西南大总管,管理西南黔中、通海二郡,以及那十一个小藩国。 至于岭南的南海、郁林、九真三郡,则从建安郡那边调回青玄子,令其出任岭南大总管兼郁林郡防御使,负责楚国南疆防务。 另外考虑到北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陆渊又从豫章郡这边,派了一个分身黄云前往襄阳郡,出任江北总管,管辖襄阳一郡,麾下有周青和十三万兵马。 如此西部有黄欣,西南有青河子,岭南有青玄子,江北有黄云,楚国这四大防区所辖的九郡十一国,基本也算掌控稳固了。 有这四位分身看着,陆渊基本可高枕无忧了。 于是处理完内部问题后,他便把注意力,放到了此时正焦灼中的西北战事上。 …… 枯黄的野草打着寒霜,视野入目,一片苍凉。 宽阔无垠的草地原野上,此时一东一西,两支大军激烈厮杀着。 穿着兽皮,扎着发辫,拿着短弓,挥舞着弯刀的蕃人骑兵,与另一边同样穿着五花八门,少有着甲,握着骑枪或者骑刀,寻常百姓打扮的一伙西凉骑士来回冲杀。 仅从他们的穿着便能看出,这时出战的只是蕃人的牧民,以及西凉国的民兵,都非两军精锐兵马。 甚至在战场上,蕃人牧民的数量还要多一点,足有五千余骑,而那些西凉民兵却仅有三千余人,兵力足足差了一大截。 可此时两军捉对冲杀,那些蕃人牧民在骑射和武艺上,却明显差了西凉民兵许多。 甚至在坚韧耐苦上,也有明显差距。 此时交战不过片刻,蕃人便折损近千人,而西凉民兵才死五百余,渐渐的便支撑不住,开始溃散。 这场试探交锋,西凉军取得了上风。 “这西凉国不愧为西北劲国,此等雄壮之士,实为精锐,比之我楚国中地方的府县兵马,也不差了。 难怪蕃人被打的节节败退,还要向我楚国求援,着实不冤。” 东方阵营中,楚国和其它旗号各不相同的旗帜飘扬着,众兵环卫之处,黄兴领着楚国一众将校,观望着远处蕃人牧民和西凉骑士的交战,忍不住大为赞叹。 和半民半牧的凡人不同,有着完整国家建制,同时半游牧半农耕的西凉国,国中可以养活的常备兵马,远比人数超过他们的蕃人还要多。 以往数年河陇之战中,每年春秋两季,虽然蕃人都能拉出四五十万、甚至六七十万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