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16章唐郑背刺 (第3/3页)
id='gc2' class='gcontent2'> 同时梁国使者也前往徐国,请求对方出兵,帮着解决来自唐国方面的压力。 在一阵雄辩,以及思虑再三后,徐国终于作出决定,认为梁国此时确实不能亡。 唐国趁火打劫的行为,实在过分,已经严重危害到了各国利益,必须要得到遏制和教训。 于是徐国从乐安郡出兵三十万,杀进了唐国掌控的青平郡,直接截断了前线杀进梁国腹地的唐军后路。 后路被断,自身又身处敌国,面对梁徐两国的夹击,毫无防备的唐军自然不是对手。 短短一二月间,便在两国大军的勐攻之下,溃不成军,八十万大军覆灭在了梁国之内。 梁军顺利收复了失地,重新稳固住了后方。 随后燕云庆分拨了二十万大军,返回胶东,使此郡兵力达到五十万。 又分拨了二十万大军,进入青平郡,和该军三十万徐军会合,同样使此郡兵力达到五十万。 前后加起来共计一百万大军,构成了梁国东部的防线。 至于燕云庆本人,则率着剩下二十余万兵马,进入任城郡,去遏制越来越咄咄逼人的楚军,拱卫腹地安全。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 那就是唐军大败亏输,八十万大军尽灭,可以说国内主力损失大半了。 这种堪称元气大伤的损失,自然让唐国上下愤慨不已,根本咽不下这口气。 因此在得到惨败的消息后,唐国立刻就在国内重新招募动员兵马,准备再度出征梁国,找回这个场子。 可正当唐国准备出兵的时候,徐国陈兵两国边境,做出了威胁警告的姿态。 不过这种警告,并没什么用处。 因为在唐国看来,此前惨败,就有一半原因,是因为梁国的背刺偷袭。 所以打梁国和打徐国,这都是报仇,根本不用犹豫的。 可在徐国表明态度之后,紧接着,许国竟然也集结大军,屯于唐国边境。 甚至就连一直被他们打的郑国,竟然也派出使者,强烈劝告谴责他们,不要出兵梁国。 这就让唐国难受了。 唐国的西边是徐国,东边是许国,南边是郑国。 这三个国家,无疑不是一州之霸主,九州之强国。 其实却因为一个梁国,都站出来反对唐国,并做出了不惜开战的姿态。 这骤然恶化的国际关系,不得不让唐国君臣反省,自身的国际处境,是不是真的可能出了点问题。 因此在徐许二国边境大军的威胁下,正要脱缰的唐国马车,不得不赶忙拉住了缰绳,收住了出兵的打算。 不过虽然没有再出兵了,可这次被三国威胁的事情,还是让唐国上下感到愤怒。 在放弃了出兵的打算之后,他们也没解散大军,而是继续招募新兵入伍,扩充着自身军备。 并且把唐国兵马的人数,从原本的一百五十万人,提升到了两百万人的地步。 很显然,损失了八十万主力兵马之后,唐国无法抵抗周边各国的压力,所以这次不得不选择退让。 但退让不代表放弃,也不代表服气。 这次不仅没捞到好处,反倒还吃了大亏的唐国,无疑是恨上了让他们大败的梁徐二国。 或许连郑许两国,也上了唐国的小本本上。 这个贪婪的荆州大国,此时依旧在积蓄实力,准备着再次露出獠牙的时候。 而在他的周边,各个邻居也感受到了压力。 或者说,他们预见到了楚国崛起之后,带来的那席卷天下的大势,那股时代洪流。 他们不想成为时代车轮下,那颗被碾压的石子,所以此时就只能奋起反抗了。 因此继唐国之后,或被动,或主动,各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极限军事竞赛,纷纷开始了扩军行动。 而作为引领这股时代洪流的楚国,在受到郑国背刺,失去了消灭东部梁军的机会,也开始做出了自己的反击。 二十万楚国水师渡海而出,搭载着从中路行营分出来的五十万大军,组成了新的水路行营,浩浩荡荡的沿着东海海疆,朝着豫州方向而去。 黄玄率领的阳夏行营,在确认无法继续对青州梁军做出威胁后,也终于在陆渊的命令下,放弃了原本和西路行营夹击梁军的计划,转而执行起了新计划。 即,豫州攻略,或者说郑国攻略。 是的,既然打不了青州了,那行,我打豫州总可以了吧? 你郑国不是想和我大楚交手吗? 我满足你这个愿望。 阳夏行营百万大军,不打梁国了,我来打你了。 以前陆渊报仇,是十年不晚。 可如今都已经是楚帝了,哪还能忍下这口气。 现在他报仇,是从早到晚。 郑国这个背叛者,他教训定了。 不过郑国这种小人,陆渊气过一阵之后,在做完了报复行动,也就没太关注对方了。 豫州攻略虽然重要,但也只是整个北伐的偏军战场,并不能影响正面战局。 真正重要的,还是处在青州的主战场。 因此他的关注点,很快就转到了主战场的另一个主角,魏国身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