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19章难捱的寒冬 (第1/3页)
魏国朝堂那边打着的主意,稍稍细思,陆渊便知晓了对方心思。 不过对于此事,他倒没有太过担忧。 梁国能够对抗楚国,除了它本身底蕴确实强大之外,固然少不了徐国在背后的支持。 可徐国能放心支持梁国,这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 那就是徐国处在后方,并没有和楚国直接接壤,它的本土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正是得益于国内的安稳,所以徐国才可以不被其他事情分心,牵扯自身精力,能抽出足够的资源来,用来扶持梁国。 这才是事情的核心本质。 但徐国能有这个条件,是因为梁国挡在了前面,所以保证了他的安全。 可你赵国,有这个条件能耐吗? 别忘了,赵国的东郡,如今还正面临着楚国西路行营的入侵啊。 两百万楚军正囤积在东郡,时刻威胁着赵国的安全。 赵国为了抵抗楚军,同样不得不在东郡屯兵百余万,两国就这样耗了下去。 这种情况下,赵国自己都自顾不暇了,哪还有多少精力和心思,去帮魏国? 而且就算他想帮,其实也没那个能力帮了。 魏赵徐三国,这些年的发展核心,其实都是一个路子。 那就是逐步放弃中州外的旧有本土,重点经营自身已经占据了中州土地。 即魏国之河南、南阳二郡,赵国之东郡,徐国之乐安郡。 为了经营河南、南阳二郡,魏国把国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人口,都迁徙到了这两个地方,并在河南郡设了一个东都河阴。 这待遇,完全就是未来帝都了。 赵徐二国,同样也不差。 在东郡,聚集了赵国三分之二的人口,一千六百余万人,生活在了这里,可谓国中最为富庶之地。 同时在东郡,也设置了一个南都城,帝丘。 如今赵国在东郡的主力,基本就是围绕在帝丘城附近,和楚军进行对抗。 徐国那边,因为远离赵魏二国,难以联合呼应的缘故,倒是没那么激进。 他在乐安郡,只是迁徙了国中一半人口,大概一千二百万人左右,同样也设置了一个南都城,乐陵。 这么一解释,是不是就很清楚了? 赵国迁徙了大量人口,重点经营的东郡,被楚国夺了一半,几乎瞬间就损失了,相当于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 同时另外三分之一的人口,也受到了楚国的严重威胁,时刻受到战火笼罩,壮丁大量被征召入伍,难以安心生产。 这种情况下,赵国支撑自己打下去都够呛,哪还有余力来帮魏国? 魏国想要从赵国手中获得足够的钱粮,用来支持自己在河阳、关内两个战区的战争,纯粹是想多了。 派使者找赵国求援,怕不是钱粮没要到,自己反倒被人要走了不少东西。 因此,长了时间不好说,可短期内,赵国是无法给魏国,提供任何帮助的了。 但以魏国如今的情况,别说长期了,就这么一个短期,能否撑过去都是够呛。 所以对于魏国朝廷那点事情,陆渊在确定对方草原大军全军覆没,以及河南、南阳战场,大局已定后,便没有过多关注了。 这个迁到朔方灵寿的小朝廷,未来或许依旧能继续维持下去国祚,甚至朔方郡也能继续把控在手中。 因为陆渊对这个,最多只能存在二三十年的北方边郡,没多大兴趣。 但剩下的关内、河南、南阳三郡,楚国全都能顺利入手,这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了。 顶多一年半载,以上三郡,就将全都为楚土。 魏国最为精华的地盘,将被楚国掌控。 而失去了这些的魏国,只靠一个人口才三百多万的朔方郡,又能翻出什么风浪来? 这个天下第三强国,此时虽然看起来声势依旧可以,还有几分霸国之资,但刨除表面,深究内里,其虚弱已经是注定的了。 一个偏安小朝廷,根本不值得多做关注。 陆渊也只是提醒一遍黄欣,做好汉中、关内二郡的防务,小心雍西和南部草原,那些蛮夷异族的入侵。 以及青云子尽快抓紧结束河阳战事,然后分兵前往支援关内战场后,就没过多投入精力了。 相比于大局已定的魏国雍州战场,还是如今各国插手,更加波澜壮阔的青州战场,更值得他关注。 …… 春雪花开,寒冬渐退。 转眼又是一个新年,时间来到了神武四十二年的春三月。 去年的寒冬,就如一个写实,如实的诉说了各国的难捱。 楚国难捱,一千八百万的大军和一千八百万的移民,还有国内那数以百万计的灾民,正以一个惊人的速度,消耗着他三十年的积累。 梁国难捱,一口气丢了半数国土,大梁帝都时刻处在敌人的打击范围之内,天下第一霸主的位置,一战交了出来,彻底沦为了笑话。 魏国难捱,国土丢了一半,帝都北狩,几乎成了个偏安小朝廷。 赵国难捱,核心经营的东郡受到楚军进攻,南都帝丘日日响警,几无宁日。 徐国难捱,为了遏制楚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屏障,举国上下咬牙向以前的仇敌梁国输送粮草,几乎将自己给掏空了。 唐国难捱,原本好好的入侵梁国捡便宜,结果却遭到了梁国和徐国的夹击,一口气丢了八十万大军,国中主力丢了近半。 后面就连想要报复回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