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30章豫州战事 (第1/3页)
第431章豫州战事 正当陆渊为了手中兵力不足,开始有些发愁的时候。 远在万里之外的豫州,郑国君臣们,也开始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忧愁不已。 相比于和楚国激烈对抗的赵魏梁三国,豫州这边,被楚国两个行营安排了的郑国,同样打的火热。 只是郑国的国力,比起其余九州各大霸国,终究是差了许多。 其他各个霸国,国中人口哪个没有两千多万,乃至三四千万的,也比比皆是。 如梁国,那更是人口七千万,当了许久的天下第一霸主。 可到了郑国这边,自从经历了分家内战之后,重新统一的郑国,国力便就大衰,再不复原先一州之主的雄风。 那时举国人口,也不过堪堪两千万而已。 等到郑国为了祸水东引,将阳夏郡以及其上数百万民众割让给楚国后,总人口更是跌破了两千万,沦为和晋国一般的霸国末流。 彻底成了霸国中的小国。 而就是这样一个已经衰落的小霸国,却在楚国北征的时候,悍然反水,脱离了楚国的阵营,加入到了梁国一方。 这无疑惹恼了陆渊,惹恼了楚国。 于是在去年的时候,陆渊就让原本针对梁国,准备从东面夹击梁国的阳夏行营,改换了目标。 直接从原本的攻打胶东郡,换为了攻打郑国的高密郡。 高密郡位处阳夏郡之东,从此郡再往东,就是处于海滨的郑国帝都,新郑城所在的长广郡。 所以说,在割去了阳夏郡后,高密郡就成了新郑西边,最为重要的一个藩屏之地。 像这么一个重要的地方,郑国自然是严加防守,不敢有丝毫懈怠了。 当初反目之后,郑国聚集的八十万大军,其中有六十万,就是放在了高密郡内。 剩下还有二十万,才是放在了阳夏郡之北,郑国的高阳郡。 两郡一北一东,成为了郑国的钳子,夹住了楚国的阳夏郡。 只是在郑国人看来,这是一个坚固的铁钳。 可在楚国看来,这就是两根分开的筷子,不堪一击。 阳夏大营的楚军,撤回来后,黄玄只是稍加修整,然后留了三十万人在这里固守,防备北边的郑军和西边的梁人。 后面就率着八十万楚军主力,以及二十万郑来的阳夏郡民夫,浩荡杀进了高密郡。 面对这支楚国精心挑选出来的虎狼之词,高密郡的郑国大军根本就不是对手,只是交战初期,就在正面战场上连败数阵,损兵十余万人。 此后面对楚军挑衅,被打怕了的郑军,都不敢再上战场,只知道一味结城固守,进行着被动防御。 这倒也算是个办法。 毕竟以楚军如今的风头,别说郑国人,了其它各国,乃至于梁国,都在战场上,被打的节节败退。 害怕和楚军正面交锋的,不止郑国,其它各国也是如此。 郑国跟着效仿,也没什么可丢人的。 而且这种也确实有效。 在各国采取防守的策略之后,靠着城防坚固的优势,也确实遏制了楚军一开始,那势如破竹的势头。 现在各处战场上,也都因此陷入了对峙的僵局。 可在高密郡,郑国能和楚军的阳夏行营僵持住,令其不得继续东进。 但问题是,楚军这次来的,可不止一个阳夏行营啊。 因为恼怒郑国的背叛,陆渊除了阳夏行营之外,可还派了一个水路行营,直接泛海而出,从海面进攻郑国。 在东海郡坐船,前往郑国,路途并不遥远。 十余天时间,便可抵达,方便的很。 因此当郑国所有的注意力,都被阳夏行营吸引在了高密郡后,这只突然来的水上奇兵,等登场的那一刻时,便给郑国人表演了一出什么叫做惊喜。 先前都说了,郑国虽然是霸国,但却只是霸国中的一个小国。 在割让了阳夏郡后,其举国人口,仅有一千八百余万。 以这点人口数目,再怎么能耐,其实也养不了多少大军。 事实也是如此。 在和楚军开战前,郑国的举国兵马,也就一百三十万人左右。 这一百三十万人,高密、高阳二郡,分去了八十万。北部和唐国、晋国的边境,再怎么减少,也需分去三十万人。 最后能留在国内的,便只剩下十万人了。 这十万人,都被安排在了帝都新郑,以拱卫京畿安全。 此外还有十万水师,也安排在了靠海的新郑城附近。 这么一分析,大家也就差不多清楚,郑国底细了。 是的。 除了前线边境外,包含郑国的帝都在内,其腹地都是空虚无比,大片领土都没多少兵马驻守。 因此当水路行营的五十万陆军、二十万水师抵达后,在击溃了郑国唯一的水面防护,也就是那十万水师后。 楚国派来的这路奇兵,就直接登岸,包围了新郑城。 五十万楚国大军,兵临城下,这可要了郑国老命! 楚国来的突然,根本就没给新郑城,多少准备的时间。 尤其是楚国的水师,在消灭了郑国的水上力量后,更是沿着新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