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33章郑国求和 (第3/3页)
c2' class='gcontent2'> 但就是这样的大好前景,大耗收获,最终却因为郑国的背刺,一股脑的都没了。 原本北伐一年灭梁国的战略,也由此而破产。 最终一场原本可以辉煌的大胜,拖成了如今这种烂账。 楚国针对魏国和梁国的突袭,变成了单挑全九州的较量,彻底陷入了战争的泥潭中。 这么大的仇恨,你说说,陆渊能原谅郑国吗? 换了谁,也无法原谅啊。 这一点,陆渊清楚,郑国那边,自然也清楚。 可郑国存亡,就在楚国一念之间,若不能取得楚帝原谅,郑国今年就要没了。 “陛下,鄙国知道罪孽深重,难得大楚原谅。” 郑国使者眼看事情不对了,连忙抛出自己的筹码:“但只要大楚能原谅我国,罢兵休战,那我国皇帝,愿意退位太子,放弃帝位。 同时送来嫡长孙,交给楚国为质。 并且割让海阳一郡,交给楚国赔罪。” 嗯,现如今的郑国皇帝,在遭受了如此惨败之后,威望已然大减。 引楚国来阳夏,是郑国皇帝做的。 背叛楚国,转投梁国,也是这位皇帝做的。 国土沦陷,帝都失守,也是这位皇帝在任期间发生的。 可以说,要是没有现如今的郑国皇帝,郑国还真就不会沦落到现如今的境地。 做了这么多错事,如今的郑帝郑廉,当然没法在皇帝位置上坐下去了,他也没这个威望了。 郑国之中,对他不满的人,大有人在。 如今要不是国中危急,随时都有覆灭之危,怕是早就有人开始发难,要进行清算了。 因此,这个时候选择退位背锅,然后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就成了郑廉最好的选择了。 起码,皇位还是在他这一脉身上,而不是被他弟弟给夺了去。 想重新扶持他弟弟跟他争位的人,在郑国遭受了惨败后,可是不少啊。 至于送嫡长孙之类的。 太子儿子都有十几个,送一个嫡长子出去,根本算不得什么。 哪怕日后,郑国和楚国的关系,再度反目了。 导致人质被杀,太子也有足够儿子来顶位,根本威胁不了郑国。 唯一让人心痛的,大概就是要将所剩不多的地盘,再分出一郡给楚国了。 不过海阳郡在国都沦陷后,对于郑国来说,意义就已经不大了。 豫州这片地区,根据文化和地理走势的不同,大致能划分成三块区域。 即南部、西北、东北。 三个区域,面积都差不多大,都是五郡地盘。 其中,郑国占据了西北和南部,晋国则占据了东北部。 不过,这是大灾前的疆域了。 随着这些年的战争,郑国和晋国,在唐国和许国的进攻下,都接连丧失了国内的北部领土。 如今楚国又打来了,一口气占据了豫州南部的三郡之地,差点就将这片区域给吞下了。 郑国准备割让的海阳郡,便就是在这南部区域。 而他剩下的三郡地盘,则全部集中在豫州西北部区域。 所以郑国的想法,其实很明了了。 那就是放弃隔了一片地理区域,统治沟通有些不便的海阳郡,用以换取楚国的原谅和退兵。 反正这个地盘,只要楚国想要,镇国基本上是保不住的。 与其让别人夺走,还不如现在拿出来做个人情,当做筹码,更划算些。 当然。 除了这个目的外,郑国其实也还有另一个暗戳戳的想法。 豫州南部,共有五郡之地。 楚国已经拿了三郡,郑国也打算再送一郡,那这就是四郡地盘了。 所以这片区域,最终不属于楚国的,也就只剩下一郡了。 那么这阵地盘在谁手中呢? 答案自然是晋国了。 自从晋国被许国逼得不断南迁后,好不容易抓到机会,从郑国手中抢到了这么南部一郡的地盘。 你要说郑国对此没有点怨气,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虽然如今,晋国跑来帮郑国打唐国了,两边算是个盟友关系。 可当初楚国和郑国同样是盟友,因为利益,郑国该背叛的,还不是背叛了吗? 因此,若是能坑晋国一把,同时在坑的时候祸水东引,让楚国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晋国身上。 让晋国为自己扛住楚国的火力,从而给自己争取一个喘息之机。 这对于郑国来说,简直不要太妙。 晋国人倒霉,关我郑国人什么事? 只要我郑国能度过这关,存活下去,那就比天大,比地大,比一切都大。 至于所谓的盟友,那不就是拿来卖的吗? 而楚国会不会上当的问题? 都拿下豫州南部大半了,眼看着就要局部统一,你说楚国会放着边上那个碍眼的rou,不去吃吗? 郑国觉得,楚国是不会放弃的。 而只要楚国去吃了,作为已经将那块rou吃进嘴中的晋国,心中哪怕再怎么不愿,也只能硬着头皮和楚国死扛了。 如此,郑国自然也就达成了,祸水东引的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