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二章 各家出游 (第1/2页)
第103章各家出游 明初最有钱的群体,自然是勋贵武将。 地主这个概念太广泛了。 官员,读书人,勋贵,武将,商人,矿场主都可以是地主,因为他们都有大量的田亩。 而他们之间界限又没有那么清楚。 武官子弟,商人子弟,乡间地主子弟等等,也都是读书人。 明朝大规模兴学,并且大力度支持,识字率是世界总和还要多,谋今世界之最。 改变社会生产模式,自然包含了消费模式。 一辆超长车身的车厢。 工匠们打磨了表层,刷了红漆,光彩夺目,护栏上雕刻了精致的镂空图案。 每个部件不追求成本,只追求奢华。 以中华重工的产业能力,自然打造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工艺品,第一辆提供贵人们出行的车厢。 四轮马车不需要马匹承担称量,只需要提供拉力。 而铁轨和铁轮,两者光滑的摩擦力,比传统路面要减少了不知多少倍。 和后世铁道不同,这条新的铁道,没有铁枕。 就如历史上,几百年后英国第一条铁道一样,由铁轨直接铺设在夯实的道路上。 道路中夹杂了大量的碎石头,让道路更加的加固,以及不至于下雨气,就会成为泥地。 这条铁道的缺点,比起后世逐渐成熟的铁道,缺点数不胜数。 不能太快,载重量也要有限制。 可能用不了两三年就要翻修道路,更换铁轨。 …… 可是它便宜。 最大的成本反而是人工成本。 铁矿不值钱,比煤矿都要廉价,煤矿多的是没有用的铁矿,中华重工一口气能全部买下。 至于工程队的工具,牲畜等,都是循环使用的,修建铁道越长,成本反而越低。 最重要的是修建它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且修建的速度快。 清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二年慈禧返回,要乘坐火车向清朝先皇们请罪。 为此在四个月内,修建了长达七十多里的铁道,是一条包含铁枕,使用蒸汽火车头的铁道。 “一百里的铁道,工程队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有了这次的经验,工程队日后修建铁道,同样的一百里,只需要两个多月” 朱高炽得意的道。 北平,山东,辽东都适合修建铁道,最难的是南方,因为密布的水道,需要架桥。 铁道上的马车,在铁轨上咔咔的响动,比起在道路上,又平又稳。 垫着明亮色彩绸布的桌面,木托盘茶杯中的水,不停的晃荡,这种做法,是不可能发身在二轮马车,和道路上的。 勋贵武勋子弟们都感到不可思议,这些人中,不少人还是舍人,散骑。 洪武九年,诏令选公、侯、都督、各卫指挥嫡长次子为散骑、参侍舍人,隶都督府,充宿卫,或署各卫所事。 众人对一路上的新事物,令他们大感兴奇,纷纷询问。 总共两节车厢。 前列是勋贵子弟,后列则是各府的姐和嬷嬷丫鬟们。 总共来自十三家,乘客五十二名。 都是各家的嫡子嫡女,唯一例外的是袁洪,只有他是庶子出身,很多人并不愿意搭理他。 不过也有人知道他和燕王府的关系,又和燕王大公子这么亲厚,自然对他也态度和善。 “那以后还修建铁路吗?” “当然会,以后整个北平府都会修建铁道,去哪里都可以坐铁轨车,不但舒适,也方便。” 朱高炽为了推广铁道,当起了推销员。 眼前是只有十几家,几十名乘客而已,但不能这么看。 年轻人最能接受新生事物。 而他们又是北平顶层的勋贵子弟。 只要他们愿意称作马拉火车,那么要不了多久,上行下效,人们出行就会改用铁道。 铁道的出行,必定会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因为优势明显。 但是朱告知要加快这个进程,所以要做出更多的事情。 “咱们各家互通有无,应该多往来,家里的姐妹在家中没有事情可做,整日显得郁郁寡欢。” “日后每个月,咱都会组织几次郊游,各家都可以参与。” 朱高炽笑道。 “好。” “只要大公子在,我一定来,一次都不会落下。” “我也是。” “大公子果然重情重义,我家的姐们们,也是无聊烦闷,每次遇到我出门,都会央我从外面带些玩意回家解闷。” 有人真诚的道:“我不如大公子厉害,能动府里,但是大公子能出面召集各家,各家姐妹们都受到好处,不用再困在家里。” 朱高炽微笑点头。 这人的当然夸张了些。 各家的姐虽然不会经常出门,但也不至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每家女眷去庙上,观上,每年总有好几次。 还有各家的女眷的往来。 不过的确和这次的行为不同,这次属于一种自由,一种行为上的突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