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一章 为所欲为的海外基地 (第1/2页)
第234章为所欲为的海外基地 “轰隆”。 大兴县郊区,发生了爆炸声音,火药司的技术人员,又开始了新的实验。 引起了许多饶关注。 “中华重工难道开始涉及火器了吗?” “没有听呀。” “此举不太合适,要不要去劝劝王爷?”沈展志向苏观提议道,苏观没有反对,第二日就登门世子府。 朱高炽同意了苏观的法,不再让中华重工闹出这么大动静。 可火药不同其他,爆炸声传的远,几里地都能听到,瞒不住人,所以朱高炽去了一趟火药司。 火药司是危险地区,闲人勿进,不得生明火。 王爷要来巡视是大事,没有人敢怠慢,生怕出意外,严令工匠们停止干活。 仓库封存,避免能想到的所有意外。 火药司来自于技术研发司的下级部门,所以九亲自作陪,一行人参观了研发基地。 “火器的原理,来自于火药的爆炸,火药爆炸威力越大,那么需要更好材料的铳管,发射的弹药威力也越大。” 九解释道。 朱高炽了然,对火器的认知,他并不比九要差,甚至在某方面要强过九。 但是九在技术上的探索赋,肯定是吊打朱高炽的,朱高炽有自知之明。 古人称谓的火药,是指硝石、硫磺、木炭的混合物.最初是由炼丹家配制出来的。 唐宪宗元和三年,已经出现“伏火硫磺法”。这时原始的火药配方,还不能同军用火药相比。 宋朝的《武经总要》中记载了三种火药配方,已是经过实战的经验配方。 三种成分的比例在实践中也逐渐发生变化。 明朝初期,手铳的发射火药就比元朝手铳发射火药中硝的含量明显增多。 到明末时候,军用火药品种已达到近百种之多,对火药配方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而现在是明初,火药研发司的方向,主要是收集宋朝先民遗留下来的技术,加以总结汇总和实验。 目前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对**提纯的问题。 古人很早对提纯就有了认知,能发明出一百多种军用火药,在659年成书的《唐本草》中,就有提纯硝石的记载。 “我们对火药尝试了许多种方式,但仍然没有大的突破。” 九有些沮丧。 朱高炽能理解,实验是很枯燥的,最能消磨饶信心,因此安慰了一番。 “如果新技术的诞生这么容易,哪里还轮的着我们,你也没必要灰心。” 闻言,九打起精神,勉强笑道。 “传统的提方法是****,将**放入锅内加水加热使其熔化,中火熬制待熔液底部出现晶体时,将锅内混合物用布过滤,滤过的液体就是硝了。” “将过履溶液装入钵内冷却,用清水喷洗,再用草灰吸尽余水,就得到比较纯的成品。” “我们一直想在三种材料上下功夫,想到的方法就是,可始终找不到好的方子。” 朱高炽懂了。 配方中,******在中国的储蓄量不高,而且质量很差。 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提x。 这个问题不只是大明遇到,西方也遇到了这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中西给出了两种解决方法。 大明想到的方法,是加入廉价的胡萝卜来提纯,记录于明末《火攻挈要》一书。 而西方想到的方法,则是加入昂贵的蛋清来提纯,记录于明末记载西方军事技术的《西法神机》。 “我有一个法子。”朱高炽没有掖着藏着,直接把《火攻挈要》的知识拿了出来。 用蛋清来提纯,朱高炽没这么奢侈,但也向九提了一嘴,扩充下他的思路。 “胡萝卜?” 九不可思议。 胡萝卜带个胡字,自然是先民从国外引入的农作物,相传是汉朝引进,也有法是宋元引进。 朱高炽偏向于是汉朝引进,或者是宋朝引进,如果是元朝引进,应该不会带个胡字。 “我在宋朝一本孤本上看到的记载,提***用胡萝卜汁,每硝十触,用胡萝卜五个或十个。视*质之清垢如何,以为加减,不必拘数。预备有耳大新铁广锅二口,先用一口,量可容**若干,大约以平铺半锅为度。将胡萝卜汁入内,用手极力揉搓拌匀。” “渐加以水,倾入彼锅,以水浮**面一拳为度。然后发火煎熬,以大木匙常川搅匀。俟大滚数沸,垢沫漂浮,用细密竹笊篱捞去,再搅再煎,不可太老,亦不可太嫩,以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