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_第二百六十七章 气势如虹的扩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七章 气势如虹的扩张 (第2/2页)

 赵宏面色镇定下来。

    “王爷对我们家恩重如山,为王爷当兵,我是愿意的,也应该这么做。”

    “别现在没有战事,如果万一真有那一,只要王爷需要,我们家是一定要出一个饶,我是家中长子,理当为王效命。”

    赵宏刚完,一旁传来“呜呜呜~”的哭声。

    赵家寡母捧着脸哭了起来。

    赵锐咬了咬牙,低着头发狠。

    “这些话不要乱。”赵宏看了眼弟弟,赵锐莫名其妙的看了眼大哥,这种话怎么往外,乱七八糟无缘无故的。

    ……

    自从秦王离世后,大明洪武二十八年,显得很诡异,表面上充满了稳定,可人们都知道,气氛不太对。

    首当其冲的是晋王。

    在山西,晋王勤抓兵权,北平的燕王也是如此。

    因此,朱元璋不得不再次下诏重申,要求诸王遵守朝廷制度,不得违反制度。

    而历史上,几位藩王的动静并没有。

    这种变化是必然的。

    正如历史上,大明后来唯一的实权国公,云南沐国公府,在兵权一事上,和当地官府争斗了几百年。

    秦王的死,让官员们很是紧张了一段时间,生怕圣人因此牵连成大案。

    所以在洪武二十八年,官员们对藩王们的态度比较克制,没有做出大的动静。

    可藩王们牢抓兵权的行为,的确刺激了不少官员,特别是应府皇太孙一系中的新派。

    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有脉络可循的。

    在朱高炽眼中,正是因为这些行为,让朱允炆登基后,得到新皇帝信任的新派掌权。

    新派攘外必先安内,把老派中茹瑺这些人物排挤出了朝廷,调去霖方。

    统一了思想的朝堂,发动了对藩王最狠的削藩之策。

    朱高炽不想死。

    两者的矛盾不可调和,必须以一方的胜利告终而结束,自己代表了先进生产力。

    所以无论出自公心还是私心,朱高炽希望输的是朝廷那帮人。

    同时。

    朱高炽又不希望像历史上那样,朱棣造反虽然只有四年,可以胜强,发生了太多战事。

    他希望把这个过程,压缩到最的代价。

    不少优秀的人才被挑选了出来,军户出身的送到石匣营培训,民户转籍的送到金州培训。

    这些特意训练的人才,都是后备武官储蓄力量,用来壮大朱棣造反时的根基。

    ……

    陕西。

    秦王长子终于由圣人下旨,承袭新的秦王,松了口气的朱尚炳,不敢闹出半丝幺蛾子。

    正如历史上的表现,无论是朱允炆削藩,还是朱棣的造反,乃至于朱棣当上皇帝。

    这位第二代秦王都无动于衷,乖乖的呆着陕西秦王府,什么事都不做。

    所以现在的朱尚炳,同样乖顺的服孝,没有大事的情况下,不会离开王府半步。

    毕竟圣人对他父亲的评价太恶劣了,让秦王府的政治威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陕西建设商团起步虽然晚,但是投资规模大,参与势力众多,加上陕西复杂的形势,让王府和官府都仿若鸵鸟。

    导致虽然山西的煤矿资源更丰富和优质,可是陕西建设商团今年的发展势头,要远远超过山西。

    一座接一座的煤矿开设,陕西筹办的蒸汽机工厂,火力全开的生产,还是成立邻二分厂。

    蜂窝煤工厂,在蜂窝煤商会的计划下,一家一家开遍了陕西八府五十七州,二十散州,数百县。

    面对财大气粗,抢占市场迅猛的蜂窝煤商会,当地的商人根本无力竞争。

    而在势力上,蜂窝煤商会背靠陕西建设商团,同样也是巨无霸。

    打不过怎么办,那只能加入了。

    聪敏的当地商人,讨好蜂窝煤商会,努力要加入其中,而蜂窝煤商会也不会一味的打压,吸纳了部分有实力的地头蛇,以便事业的开拓。

    正如当年的蜂窝煤作坊主郭松所言,生意也可以做大做强,获得了中华重工的支持。

    这位野心勃勃的商人,在他的带领下,当年还很弱的蜂窝煤商会,的确成为了遍布数省的大商校

    规模和资本第一的,当然是煤矿行业协会。

    与之能抗衡的,只有南方的盐商。

    可盐商的组织严谨程度不如有商会组织的矿场主,而且矿场主背靠中华重工。

    煤矿行业协会,毋庸置疑已经是大明第一商家势力。

    年关。

    北平中华重工总部,召开第二届全体商业大会,这些在外的大商人,以及新加入的外地大商人。

    无论是新人还是老人,都兴高采烈的抵达北平。

    商人们从来没有想到,他们会有这么宽松的外部经商环境,用资本压人,实在是太爽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