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喝酒 (第3/3页)
r> 终于,他在位于北纬43.2°的余市町找到了非常合适的场所。
这个地方靠近大海,三面环山,在很多方面都与苏格兰的高地产区类似。 气候寒冷,湿度适宜,拥有清新的空气和清澈的水源,这是竹鹤政孝理想中生产威士忌需要的一切要素。 于是,1934年,竹鹤政孝在余市町建立了一甲的第一家蒸馏厂——余市蒸馏厂。 四个人一裙了一杯,没等喝呢,又被贺函和唐晶盯着看。 这回不用,高斌自己就明白该干什么了。 只有陈稀里糊涂,举着杯子不知道该喝还是该放下。 唐晶见状,笑着解释道: “你还不知道吧?你这位斌哥对于吃喝可是样样精通,听他讲讲知识,再来品尝美酒美食,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陈恍然,从高斌笑道: “斌哥真厉害。” “美女这么捧场,你还不快?” 高斌想了想,随后道: “其实关于余市这个品牌,你们应该知道的不比我少,但有个故事挺有意思。 当年,由于威士忌陈酿需要时间,公司创立之初,竹鹤政孝只得选择生产收益快的苹果汁维持公司运营,并为公司取名为大霓虹果汁株式会社。 这个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实际执行起来却很困难。 一年后,他们卖出邻一批苹果汁,但由于果汁本身的混沌外观使消费者大为反感,大部分货物都被退回工厂。 竹鹤政孝马上想到将那些退回的果汁进行蒸馏,做成苹果白兰地,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度过了创业初期的困境。” 贺函点点头: “这个故事我听朋友过,起来,这余市是竹鹤心血倾注最多、主持时间最长的一所。 余市蒸馏所刚刚成立的时候,那里人烟稀少,是一个大量杂草覆盖的湿原,但是竹鹤政孝的眼睛却看透了这海风吹拂的原野才是制作威士忌的理想场所。 余市岳流下的雪水非常清澈,加上附近的石狩平原可掘出石炭作蒸馏过程的燃料,地理环境非常适合酿制威士忌。 2年后,余市蒸馏所的炉子里堆满了煤炭,开始了制作威士忌制作威士忌的第一步。 火力控制困难,工作量大,效率低下,完全依靠技师的熟练手工。 也是世界上唯一、最后一所至今仍然坚持使用哪里看来有点蠢的石炭直火蒸馏式蒸馏厂。 哪怕在苏格兰,到1970年代为止,大部分的蒸馏工厂都已经将煤炭直火加热换成了蒸汽间接加热。 但是竹鹤政孝先生相信,用煤炭直火加热,对于塑造他心目中的这支鲜明带有烤焦味的威士忌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余市蒸馏厂至今仍保有这一古老的蒸馏方法,成为全世界唯一仍在使用煤炭直火蒸馏法的蒸馏厂。 保持传统方法生产的余市威士忌深沉有力,难以复刻。 这种传统蒸馏特有的焦炭味也成为余市单麦威士忌独有特征。” 高斌附和道: “没错,此外,竹鹤政孝也选择了更悠长的陈年方式,用橡木桶陈年。 他始终保持那份完美至极的匠人之心,每一批次产出的单一麦芽威士忌,保留了出桶的原酒精度数,不进行稀释降度的做法。 与鸟井信治郎倡导的柔和甜美风的山崎威士忌,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对比。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余市就习惯使用表面已烤至碳化的新橡木桶。 这样熟成的威士忌口感更加顺滑香甜。 新橡木桶会在短时间内对酒体产生较大的影响,即便如此,余市依旧保持了这一习惯。 也只有余市原酒这样强劲的酒液,才能在增加了新桶独有的木质和香草风味后,依然不会掩盖掉原液中深沉的口福” 有了这些知识的沉淀,再品尝一口余市15年,那深沉的,带有如香橙一般的芬芳果味以及醇厚泥煤味的口感,似乎更加明显且印象深刻。 再配上一块油脂丰厚的三文鱼刺身,仿佛一口吃下整个海洋,那别样的滋味儿让人沉醉,这就是美食和美酒的魅力! 这顿酒喝的不够尽兴,要不是老卓要关门大吉,估计能喝到后半夜。 没尽兴没关系,换个地方继续喝。 贺函有些上头,大手一挥: “去我那接着喝,老卓,帮我们叫代驾。” 随后,两辆宝马一前一后驶向贺函家。 这是贺函的新家,一栋别墅,准备了一年多。 进门之后,贺函让大家随意参观,自己则去厨房准备下酒菜。 新房安装了智能的系统,大气的欧式风格,里里外外都是贺涵的精心之作。 唐晶很喜欢新房的装修风格,贺函趁机提出希望唐晶能搬过来一起住。 唐晶却犹豫了,她和贺涵不是没有同居过,但那并不是一段很美好的经历,甚至在分开后他们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调整两饶相处方式。 她和贺涵都向往不被束缚的爱情,不谈未来,不要婚姻,尊重并给予彼此最大的自由权利。 贺涵却那时候是因为唐晶刚来公司,对未来还没有很好的目标规划,而且身为同行的两人常常因为工作的事情起分歧。 但这一切贺涵早有准备,他郑重宣布,自己已经离职了。 唐晶感动于贺涵为了自己的付出,但崇尚独立的她还是没有做好再次同居的准备。 贺涵也不愿勉强,表示自己愿意等待。 醉饶甜言蜜语,再加上陈羡慕嫉妒的目光,让唐晶醉倒在贺涵的一片深情。 高斌估计,要不是有自己和陈在,这俩恐怕要在客厅开战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