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话事人_104 黄通判的发家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04 黄通判的发家史 (第3/4页)


    “借了3000两,拿到手才2700两,还了3年,一共还了6500两。”黄通判的脸色阴沉。

    李郁愣住了,放下了酒杯。

    半晌,才问道:

    “这么黑?”

    “嗯。”

    二人相顾无语,默默地碰了一下酒杯。

    呲溜,一言而尽。

    一切尽在不言中,男人的友谊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

    社交法则,

    适时的分享一些自己的窘迫,有益于拉近距离。

    又喝了几杯后,

    黄通判突然说道:

    “贤弟,运作需要银钱的时候,可千万别客气,规矩我懂。”

    “那是自然。”

    黄通判并不怀疑李郁会骗自己,

    因为他的产业,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

    聊着聊着,李郁突然就提起了造船。

    “我想自己造几艘船,苦于手底下没这方面的人。”

    黄通判一听就笑了:

    “这事不难,本府的造船业虽然比不上太仓直隶州发达,也还算可以。”

    “黄世兄的意思是?”

    “你看上哪一家,回头派人知会我一声,我帮你办。”

    “蒯氏船行。”

    李郁笑着点点头,

    两人又碰了一杯,感觉有些醉意了。

    黄通判也有些酒意上头,言语中豪爽了许多:

    “放心。包在我身上。”

    ……

    没过几天,

    吴县一家拥有几十年历史的蒯氏船行出事了。

    不知是怎么回事,他们即将要交付给漕运衙门的一艘粮船出了事故。

    试航途中,沉了。

    黄通判立即派人把工坊封了,船头到小工全部抓了。

    扣上了一个“质量低劣,骗取官银”的罪。

    这罪,可大可小。

    最小,就是重造一艘新船。

    最大,是恶意破坏朝廷的漕运国策,妄图让京师八旗在冬天里饿肚子。

    延伸一下,

    还可能是为了配合金川反贼,拖大军的后腿。

    造船工坊的老船头吓坏了,

    说破天去,

    这一船也就400石的粮。

    怎么就能影响这么多军国大事。

    然而,官府是不听这些解释的。

    黄通判的意思是:

    “苏州府诚值多事之秋,前有白莲反案,后有袭击水师案,这个节骨眼上,他敢把官船弄沉了。谁敢担保这仅仅是个意外?”

    收了船头银子的书吏,立即闭嘴了。

    大人的意图很明显,

    就是要借题发挥,把案子往大里办。

    胥吏们,最不缺的就是眼力见。

    ……

    一行人被戴上了王法,拉到府衙大堂的时候。

    恰好遇到了李郁,从府衙出来。

    有相熟的官差立即打招呼,非常热情。

    李郁也适时的停住脚步,问道:

    “这些是什么人?我看不像是作jianian犯科的啊。”

    这一下,宛如救命稻草。

    船头立即喊冤,

    于是,官差们就介绍了一下“案情”。

    强调这是个严重的大案子。

    李郁就笑着说道:

    “小事一桩,没必要这么认真。不就是沉了一艘船吗。”

    “主要是最近不太平,这些人撞在了枪口。”

    听到了李郁和官差的对话,

    这些人终于抓到了救命稻草。

    忙不迭的喊冤,希望李郁帮忙说情。

    恰好,

    黄通判出来了。

    两个黑心影帝开始了表演。

    “黄大人,这些人都是良民,让他们赔偿一艘船就行了。”

    “他们,是你什么人?”

    “都是我的雇工。”

    “你莫要说笑,什么时候雇佣的?”

    “你问他们呢。”

    于是,黄通判严肃的看向这些人,严肃询问道:

    “你们真是李家堡的雇工?”

    “是啊,是啊。”

    众人忙不迭的承认。

    半晌,黄通判叹了一口气,挥手道:

    “罢了罢了。赔上银子,到此为止。”

    ……

    于是,

    李家堡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多了一群造船的雇工。

    船头姓蒯,

    这是个很罕见的姓。

    大约最出名的就是为永乐帝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