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79章 朕希望,仲父能安然告老(求订阅) (第1/3页)
在大汉朝堂之上,三公各有职责。 丞相乃百官之首,总领朝堂一切政事。 大司马大将军掌管举国上下一切军务。 御史大夫协助丞相,监管掌百官言行及上章奏之事宜。 这本是一个非常平衡的制度。 但是孝武皇帝想要将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生造出了以尚书署为核心的中朝,以此剥夺了丞相和御史大夫大量的权责。 孝武皇帝确定中朝制度,本来是想要加强皇权的唯一性,减少丞相成为权臣的可能性。 他哪里想得到,按下葫芦浮起瓢,自己精挑细选的霍光居然也是一个贪恋权势的人呢? 霍光深得孝武皇帝的真传,竟然将中朝制度发展到了极致,通过掌控小小的尚书署,彻底架空了丞相和御史大夫,以品秩低微的领尚书事,总揽朝政。 如果霍光自己是天子,那么此举倒是再正常不过的举措,更是可以成为彪炳史书的手腕。 但是,霍光既不是天子,又不愿意还政于天子。 那么就有擅权之嫌。 他本人未必想要谋反,但一定是天子的威胁。 刘贺想要削弱霍光的力量,当然不能直接派兵卫把霍光从尚书署里赶出去。 更聪明的办法是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通过恢复三公原来的权责,让丞相和御史大夫重新获得部分的权力,以此来削弱霍光的权力。 形象地说,这是天子的“曲线亲政”之法。 为了尽可能地留下一点转圜的余地,刘贺决定要让御史大夫蔡义顶在最前面。 冲锋陷阵,摇旗呐喊! …… 在刘贺说完“让天下臣民直接向朕上书”的话之后,蔡义立刻就面有难色了。 虽然没有说话,但是脸上的表情已经出卖了他——他正在盘算天子话里的真实含义。 蔡义刚才说得义愤填膺,但是真的让蔡义去和霍光打对台戏,他终究还是会有一些畏惧的。 “陛下,此议恐怕不妥,大将军不会同意的。”蔡义疑虑地问道。 “蔡卿多虑了,这朝堂百官平日的章奏仍然从尚书署里走,也仍然由仲父cao持,让天下臣民直接向朕上书,只不过是要多开一条言路,让朕可以听到天下的声音罢了。” “此举自然会引来仲父的腹诽,但是朕不得不这么做,因为这是朕亲政的第一步,仲父也想让朕早点亲政,他不会阻拦的。” 刘贺要广开言路,才能与藏在暗处的忠臣取得联络,才能看到其他朝臣真正的向背。 就像那几十个郡国的守相,到底有多少人心向朝堂,又有多少人向霍光,刘贺想要做到心中有数。 更何况,让天下臣民直接向自己上书,说不定还可以发现一些霍党的罪证。 办《长安月报》是刘贺“发声”的途径,允许天下臣民直接向天子上书,是刘贺“收听”的方式。 一收一发,合在了一起,才能形成合力。 刘贺看出来这蔡义还有一些犹豫,于是打算再逼他一把。 “蔡卿,朕刚才说过,从文嫣那边算起来,你是朕的长辈,文嫣成为朕的婕妤开始,蔡氏一门就与大汉天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 “霍氏从来不是朕的外戚,蔡氏才是朕的外戚。” 这句话如同秋日的惊雷,让蔡义茅塞顿开。 “今日今时,朕只想问蔡卿一句,你是否忠于汉室?” “陛下何出此言,老夫是大汉的御史大夫,为了大汉的基业,怎可能不忠于汉室?” “更何况,也如陛下所说,我蔡氏一门,乃是陛下的外戚,哪有不忠于陛下的道理?” 蔡义似乎被刘贺的话激了起来,连续反问了两句,就连那两撇胡子都在微微抖动。 这份忠心,可以利用起来了。 刘贺当下之所以觉得可以相信蔡义,当然不是因为他脸上那震惊的表情,更因为对方自己已经明白了他们之间存在的共同利益了。 “好,朕自然也相信蔡卿的赤胆忠心,朕现在要与蔡卿说一件事情,蔡卿可莫要晕过去。” 蔡义连忙坐直,正经地说道:“陛下,老臣候旨!” “有人弹劾羽林中郎将霍禹里通匈奴,意图行不轨之事,朕以为仲父有功于大汉,但权力过大,恐有歹人,挟持仲父,行不轨之事!” 蔡义做了准备,但是没想到听到的是这番“大逆不道”的话。 他虽然没有隐疾,但是跪坐那么久,也已经有些气血不畅了。 甫一听到这这些内容,一下子血气上涌,整个人两眼一黑,差点就晕倒过去。 “蔡卿安坐,快饮一杯茶!”刘贺连忙说道,就把一杯已经微微发凉的茶塞到了蔡义的手中。 蔡义也不多礼,连忙就喝了下去。 半温半凉的茶压住了蔡义那一阵心悸,眼前的那一片黑雾终于散去了。 “陛下、陛下这是要动霍氏了吗?”蔡义问出这句话,可见他这个御史大夫不是白当的。 至少在嗅觉上,要比张安世他们敏锐几分——至少他没有问刚才的罪证是真是假。 因为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或者说真假和他本人并没有关系。 这是天子的态度,而自己又是绑在天子身上的,那么只能跟随天子,去与霍光正面地斗一斗了。 这就是人性,看重名利的人,有时候反而做事更坚决。 看重道义的人,也许也会被道义束缚住手脚。 “蔡卿说得不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