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33章 革尚书署,行六部制,先掌玉玺,后夺虎符!(求订阅) (第2/3页)
大义,他们自然会拧成一股劲儿,但是也会有纷争和裂痕。 在刘贺的心中,其实已经想好了剥离霍光和尚书署的办法,现在看着张安世和魏相相互争论,他反而想到了未来更远的事情。 争论到了最后,还是丙吉站了出来,做起了这个“和事佬”。 “二公稍安勿躁,我等都是为了大汉的江山,不至于恶语相向,还是应该先听听陛下的旨意。” 这时,两人才意识到刚才有一些失态,向天子告罪之后,才各自落座。 “两位爱卿所谈之事,各有道理,朕也有一个想法,说出给众位爱卿参详。” “诺。” “尚书署是内朝的核心,更是处理朝政的枢纽,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朕也不能日日都呆在尚书署里……” “朕是这样想的,仲父劳苦功高,朕刚一亲政就撤掉他领尚书事一职,似乎不近人情,会让仲父伤心,会让天下腹诽。” “但是,朕却可以往尚书署里加人。” 刘贺这一句话,让其他人眼前一亮。 既然还不能釜底抽薪,那么往锅里面加水也可以应对一时之急。 “尚书署至关重要,原来虽然若干尚书分别处理不同来源的章奏,但是这些尚书品秩低微,对朝政大事并无发言权,所以这尚书署自然是大将军的一言堂。” “所以,朕决定重新整饬尚书署,在尚书署里重设六部尚书,而这六部尚书由重臣担任,这样就可以与仲父相互掣肘了。” 六部尚书? 这是一个新鲜的词,众人有一些期待。 刘贺微微一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尚书署中,设总领尚书事一人和领尚书事两人,由他们总领尚书署之事,分发章奏和各种朝政。” “在这三人之下,再分设兵、礼、刑、工、户、吏六部尚书,六部尚书各自处置相应的章奏朝政,不必经由三位领尚书事。” “另外,还要设六部御史和掌玺官……” 再往下,刘贺就把这新尚书署的运作模式解释了一遍。 其实不用刘贺讲得那么清楚,张安世等人很快就看懂了其中的门道。他们没有立刻说话,而是静静地思考着这其中的关节。 他们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六部尚书的制度,似乎不只是可以分走霍光的权力,还会分走九卿的权力。 原本,霍光就相当于天子,九卿直接向霍光负责,在大汉的权力架构当中属于第二层。 如今,天子亲政,再加上领尚书事和六部尚书,那么九卿的位置活生生被往下压了两层,地位和权力都会大大受损。 对朝堂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动。 九卿的职位会越来越不值钱,而六部尚书将会成为朝堂新贵。 只是不知道,六部尚书是常设的官职还是中朝的加官。 如果是后者倒还好,如果是前者——那么九卿真的就没有什么当头了,他们以后只能执行而不能参与决断了。 在场的朝臣都是大汉的忠臣,但是涉及到自己的官位仍然难免有些患得患失,他们又不能直接向天子询问,所以默不作声。 这一切,刘贺自然看在眼里。 抛开立场与情感不谈,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巅峰在明清。 要加强皇权,就必须要像他们学习。 内阁、军机处、六部制就是封建君主专制的顶配了。 刘贺想要掌握无上的皇权,只要稍加改变,然后再依样画葫芦就可以了。 现在就用六部尚书完全取代九卿,还不是时候,也会引起不满,所以只能先把尚书当做中朝加官吧。 “这六部尚书仍然是中朝加官,不设品秩,不发组绶官印,但是加尚书者必须是两千石的朝臣,这样才能与大将军形成掣肘。” 说到此处,刘贺看到刘德和张安世似乎松了一口气。 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这圣人、神人和至人不是那么好当的。 “众位爱卿之后都会在尚书署里有一席之地,到时候你们还要与仲父好好配合。” 这不是配合,而且掣肘,或者撕扯。 重新整饬尚书署的事情,刘贺还要与霍光谈一谈,后者一定会感到不悦,但是恐怕也只能暂时接受了——至少对霍光来说不是最糟糕的结果。 这处理章奏朝政的“政事”就这样定下来了,但还有调兵领兵的“军务”要商议。 “众位爱卿认为是否有必要另建一个符节署,将符节从尚书署转到符节署去看管?” 大汉此时并没有一个叫做符节署的衙署,这传国玉玺、虎符和铜节都在尚书署里。 刘贺提出要建一个符节署,是为了将最紧要的虎符铜节放到自己的眼下看起来。 在大汉帝国,不管是调兵还是调人,都有一套严密的系统。 虎符、竹节、羽檄、旌旄都有调兵的功能。 在这些“印信”当中,虎符是最重要的。 大汉帝国的虎符不只有一枚,而是数百枚——每一个领兵的将领手中都有虎符。 小到郡国都尉和中尉,中到八校尉,上到光禄勋。 只要负有统兵之责的官员,手上都会有相应的虎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