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朕夺九分朝权和五分军权,仲父可愿意?(求订阅) (第2/3页)
朝臣,帮仲父分担重任。” 以往,刘贺说完自己的提议后,总会问一句“仲父意下如何”——但是这一次,他没有问。 这言语上的小小变动,意味着这一个提议,而是天子一个决定。 霍光在宦海沉浮十几年,自然知道天子此举的目的:削弱他在尚书署的权威。 他脖子上那无形的枷锁稍稍松了一下,如今就又紧了起来。 掌控朝政最好的方式,不是亲力亲为,而是让不同的朝臣相互制约、相互掣肘,然后再居中调和。 拉一派,打一派,这是最好用的手段。 这十几年来,霍光就是用这个方法,让自己屹立朝堂不倒的。 他万万没有想到,天子学得那么快。 如今,天子是要让他霍光继续在尚书署呕心沥血,却又不让霍光独大——真是算得一手好账。 霍光不免有一些后悔,刚才不应答应得那么痛快的。 “陛下,这尚书署的格局是孝武皇帝定下来的,恐怕……”霍光小心地说道,试图用孝武皇帝来压制天子。 但是,死人哪里是活人的对手。 “朝廷制度时时在变动,孝武皇帝也曾改过孝景皇帝和孝文皇帝的成制,所以并不用有什么顾虑。” “可是……” “祖制可不可改的事情,上个月在朝议上,已经辩驳得很清楚了……” “此事,仲父就不要再劝了,传出去,恐怕有小人会说仲父贪恋权势,不愿放权,如此反而不美。” 刘贺神情平静,似乎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但实际上对霍光而言,却是“诛心”之论。 几个月之前,天子断然是不敢这样“敲打”霍光的。 而现在,天子cao弄人心的手段就越来越高明了,让霍光无言以对。 就拿今日此事来说,天子先夸赞霍光劳苦功高,并让霍光继续担任领尚书事。 在霍光放松警惕后,却又立刻提出要改尚书署的格局,让霍光无言可对。 当霍光稍稍提出反对,天子又抛出了这“诛心”之论,让霍光退无可退。 这三轮交锋下来,霍光没有讨到任何的便宜。 霍光只能有些惶恐地说道:“陛下明鉴,老夫绝无此意!” “嗯,朕知道仲父不是一个贪恋权势的人,所以仲父也就不要再反对此事了。” “诺。”霍光心有不甘地说道。 刘贺点了点头,才将一张纸从怀中拿了出来,递给了霍光。 “这是朕的想法,那仲父替朕看一看,还有没有什么纰漏。” “诺。” 霍光接了过来,眯着眼睛细细地读那纸上的字。 越往下读,他就越觉得心惊rou跳,这天子高屋建瓴,摆弄朝堂的手段,真与孝武皇帝有几分相似。 不,隐隐约约之中,比孝武皇帝还高出了许多。 当年,孝武皇帝创立中朝,用一个小小的尚书署就让朝政绕开了丞相,将这个百官之首的权力悉数夺了过来。 从那之后,丞相成了一个摆设,相权彻底旁落,君权大大加强。 而后来的丞相们如果没有孝武皇帝的支持,根本就做不出任何的丰功伟绩。 今日,当今天子重建的这尚书署,不只是要削弱领尚书事的职责,也会让中朝进一步架空外朝的权力。 三公九卿最终会成为只做实务的“左贰官员”。 这样的变革,比孝武皇帝的变革更加大刀阔斧。 这新的尚书署由四个部分组成。 一是领尚书事,总共有三人。 二是六部尚书,总共有六人。 三是六部御史,总共有六人。 三是掌玺尚书,只有一人。 除此之外,还有配属给上述中朝官的属官吏员。 所有章奏由三位领尚书商议决定,或是分到六部尚书或是直接呈送天子,遇到复杂的朝政,领尚书事还要召集众尚书商议。 章奏分发给六部尚书后,由六部尚书批复,六部御史无权干涉,却可调阅所部的章奏和批复,如遇不法,可向天子上密折。 章奏批复,拟成诏书之后,再由掌玺官用印和派符,掌玺官如有疑问亦可拒绝用印派符,但是事后必须要向天子言明原因。 如此一套流程,加上刚才刘贺提出了分发章奏的四个原则,尚书署内相互牵制的格局就形成了。 霍光看完,阴沉着脸,后脊背感受到了阵阵凉意,脖子那无形的枷锁越勒越紧。 “仲父自然是领尚书事,而且是总领尚书事,负责整个尚书署的运作。”刘贺状貌甚恭地说道。 刚才,霍光以为只要继续当这领尚书事,那么多多少少仍可以掌握一部分朝政。 但是如今看下来,不管是领尚书事也好,总领尚书事也罢,手中的权力都微乎其微——甚至还不如六部尚书。 这尚书署的权力被分得稀碎。 领尚书事只有分发章奏和朝政的权力,并无处置章奏朝政的权力,只有遇到大事才能召集六部尚书共同议论。 看似地位崇高重要,但真的遇到重要的朝政那势必要上告天子来定夺的,领尚书事只能靠边站。 如此一来,这领尚书事只不过是一个“两千石谒者”罢了。 更何况,这领尚书事都还有三人,这本身也会相互制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