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皇帝完成集权,封建君权登顶,二轮新政蓄势待发! (第2/2页)
,让他们成为内阁中的多数。 但是刘贺也在其中安插了魏相、韩增和赵充国这样的一些异类,多多少少可以对张安世们进行制衡。 只要刘贺把内阁盯得紧一些,那么倒也还能控制住局面,不会出现内阁对天子诏令阴奉阳违的情况。 第二个阶段,建一个与内阁平行的衙署对其进行制衡。 其实这个衙署其实已经有了,那就是有名无实的门下寺。 今年要实行科举制,刘贺会通过科举制选拔一批像魏相这样的异类,填充进门下寺,监督内阁协助批红。 这也就能进一步地制约内阁。 第三个阶段,就是虚弱世家大族在大汉的实力,付出寒门的实力,让两个利益集团旗鼓相当。 打击世家大族,不只可以让刘贺掌权,更可以让百姓得利。 是一箭双雕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个阶段,内阁和门下寺会形成类似两院制的结构,内阁负责议政,门下寺负责监督。 到了那时,所有人都要走科举选官的路子,官员朝臣与世家大族的关联也会更加微弱了。 相比于世家大族来说,寒门的儒生流动性更强,更难以形成稳固的集团,对皇权的威胁更小了一些。 所有的制度都有局限性,作为刘贺,他只能看到这一步了。
再往后会演变成什么模样,就完全不在刘贺的掌控之中了。 如今,张安世他们愿意好好地变法推行新政,但是刘贺不敢掉以轻心,还要再继续往前走。 而他马上要走的这下一步,就是用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 如今的大汉,察举制、任子制、征辟制并行,看似非常丰富,实际上却大同小异。 任子制最为落后,选拔人才的标准是血缘,乃是春秋战国选官制度的遗留。 察举制、征辟制稍显高明,选拔人才的标准看似是德行和能力,实际上却是人的好恶。 刘贺想要打破世家大族和经学大派不断崛起的进程,必须要行科举制了。 就这样,刘贺一边思考一边在温室殿中快速地来回踱步。 直到四肢的血液重新畅通地流动起来,他才走进了温室殿后方的寝殿。 自从霍成君进宫以后,不管刘贺忙到多晚,都要到椒房殿就寝,这温室殿的寝殿也就逐渐空置冷清了下来。 刘贺现在将此处当成了自己的书房,殿中的三面墙上靠放了三个用上等楠木制成的书架,分别摆着三类书。 第一类是印术坊印出来的“旧书”,多是诸子百家书、儒家经典和各种律法。 第二类是刘贺抄默后由印术坊印出来的“新书”,多是秘法秘术和刘贺的心得。 第三类是写在竹简上的“古书”,内容最为简陋粗糙,但是在大汉的传阅度却最高。 刘贺犹豫片刻之后,就走到了第二个书架前,从上面拿下了两本书,就又回到了前殿。 这两本书是刘贺自己编纂出来的,和他接下来要推行的新政有极大的关系。 一本是《科举会要》,详细地介绍了科举制度的推行细则。 一本是《庠学会要》,介绍的是教育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像这样的《会要》在寝殿的书架上还有许多,都是这半年的时间里,刘贺自己编纂出来的。 最近,印术坊正在昼夜不停地印制。 《平西域会要》《大航海会要》《兵事会要》《农事会要》《岐黄会要》《平倭会要》…… 以前霍光还在时,刘贺朝不保夕,所以不知道能不能用上这些《会要》,现在终于能用上了。 刘贺看着案上的这两本书,心中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接下来要推广的两项新政,就是对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在原来的时间线上,科举制度想要在大汉推开,是绝不可能的一件事。 但是现在却成了一件可能的事情,因为刘贺来了,并且提前还做了布局。 造纸术和印刷术,就是最强有力的武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