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皇帝拿科举当刀,给世家施宫刑,命根未断,也无用了! (第2/2页)
/br> 其余路子,都只能是邪道,能出仕,但会被同侪耻笑。 “好,那朕就接着往下讲,再讲一讲这科举制怎么考。” 在这又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既然任子制已经有名无实,早些知道这科举怎么考,倒能够家中的子侄们早些准备。 “朝堂和衙署上的官职成千上百,需要的人才自然不同,以前行察举制时,有各‘科’作为区分……” “而太学中的博士弟子也有射科对策的说法……” “所以,科举制自然也是要分科来考的。” “第一科为【贤良文学】,考儒经经意。” “第二科为【明法通律】,考律法刑狱。” “第三科为【猛知兵法】,考兵事兵法。” “第四科为【种桑力田】’考农桑耕职。” “第五科为【算学几何】,考算数测量。” “第六科为【金工木器】,考工匠之学。” “第七科为【商事贸易】,考经商之学。” “第八科为【哲学天理】,考天道之学。” “除了贤良文学这一科之外,其余各科均要加考一科【明经】,明经就是考儒经经意。” “毕竟,大汉‘独尊儒术’,出仕的官员仍然应该是儒生,自然不可对儒学一窍不通。” “至于选定排名倒也容易,誊抄糊名之后,考官对诸生考卷评分,最后累分择优录用。” “另外,除了刑徒及三代有罪之人外,编户齐民均可参加科举。” 所谓的编户齐民,几乎涵盖了所有缴纳赋税的百姓,甚至包含商人和工匠。
这些是刘贺暂时想到的科举科目,所以给它们安了个“科举八科”的名头。 这样一安排,世家巨室在贤良文学一科上有优势,却未必能在其他的科目上竞争过其他的人家。 随后,刘贺又解释了这科举考试的一些具体细节,如时间、出卷、评分、试题等等,庞杂繁复。 对于在大汉土生土长的八个朝臣而言,这一套考试成制简直犹如天上之物,完全就是闻所未闻。 但实际上,刘贺只是把后世“考公制”那一套东西直接搬过来而已。 整整用了半个时辰的时间,刘贺才将科举制度的各项关口和细节解释清楚了。 而后,刘贺又去到了后面的寝殿中,将提前印出的几张考卷给一众朝臣传阅。 这整个过程中,他一直在观察一众朝臣的反应。 错愕、惊讶、佩服、愤怒、狐疑……不一而具。 此间儒学学得最好的人自然是龚遂、王式和韦贤,他们的表情变幻多端,非常有趣。 恐怕在他们的心中,自己推行的“科举制”与癫悖一线之隔——或说就是癫悖之举。 龚遂和王式对天子的才学更有信心,所以能耐着性子恭敬地听完,但是韦贤就不同了,吹胡子瞪眼,毫不掩饰。 有这样的反应才正常的,这班朝臣若坐在榻上安安静静地听自己讲完,刘贺反倒是要起疑心了。 他会疑心这群人是不是和自己来自同一个地方的。 又是小半个时辰,在场所有的朝臣对这科举制都了如指掌了。 “各位爱卿,可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朕可以再与你们解释……” “陛下,老臣有言要谏!”韦贤没等刘贺说完话,径直就从榻上站了起来。 韦贤清瘦挺拔,平日又为人和善,观其外貌,有仙风道骨的气派。 如今,那悠闲的气质荡然无存,反而有一层也掩饰不下去的怒意。 “莫急,韦阁老,这科举制和庠学制之间的关联你可都明白了?” “哼,陛下,老夫自然是明白了,无非是官学所教既科举所考。”韦贤恨恨地说道。 “韦阁老不愧是儒林耆宿,竟然看出了朕的所想。” “韦阁老说得不错,朕花那么多钱粮培养那么多读书人,自然是要让他们来当官的。” “当然,未进官学者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一视同仁,绝无偏倚。” 刘贺说得倒是豪迈和坦荡,但这一次却没有得到一众朝臣的附和。 尤其是站了起来的韦贤,那对天子不敬的怒意更是已经溢于言表。 在刘贺的印象中,韦贤在朝堂上的存在感不强,但算得上是一个忠臣。 自己亲政的时候,正是他带头在前殿里对刘贺表示了支持,带动了一批“中间派”倒戈,帮刘贺顺利亲政。 所以刘贺即使不考虑韦玄成的因素,也会认韦贤是一个识时务者。 没想到这一次,韦玄成竟然如此鲜明地表达不满,看来庠学制和科举制真的戳到了这些大家的肺管子上了。 求订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