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60章 恩师竟给朕备好了儒林奇兵!壮哉!朕何惧韦贤老儿? (第1/2页)
此刻,王式坐得更直了一些,两腮搭拉着,又端起了“昌邑王傅”的那个架势。 看到这老儒古板的模样,刘贺不禁哑然一笑,马上就让侍立一边的樊克去备茶。 不过片刻的时间,茶和水就端上来了。 刘贺请王式对案而坐,仍然执弟子之礼向王式敬茶,而王式也受之无愧。 这场面,竟然与王式大闹昌邑王府的那一夜有些相似:人相同,茶相似,也在宫殿中。 那一夜,刘贺第一次向自己不喜的王式透露了想要南面称帝的想法。 那一夜,王式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虽然垂垂老矣,也还应该做些实事。 那一夜,王式带着自己老奴默设下了一个陷阱,杀了广陵王的细作。 此情此景,仿佛就发生在昨日。 茶过三旬,君臣二人得到了片刻的歇息,刚刚与韦贤争论的心,终于变得平静了一些。 终于,王式意犹未尽地放下了手中那还微微发热的空茶杯。 王式又抖了抖宽袖上不存在的灰尘,终于说了起来。 “儒术和儒经自然皆宗仲尼所作的五经,但是儒家先贤辈出,又有子夏、子思、孟子、荀子著书立传……” “在今日的大汉中,历代先贤大儒所著颇多,大而化之自然都可以称为儒经,但是 被朝堂认可的儒经就只有五经。” 刘贺这是知道的,在大汉,儒经的范围非常狭窄,后世十三经中的许多本,都还没有获得经的资格。 就像后世大名鼎鼎的《孟子》,要到一千多年后的两宋,才被大儒朱熹抬到经的地位。 “经者,织之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刘贺点头说道。 王式一愣,没想到天子对这枯燥生僻的训诂之学也有研究。 “陛下好学问,解释得颇为通透完整。”王式赞叹道,越发觉得天子有大才。 “略懂略懂。”刘贺有些尴尬地说道,这哪里是他的高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上写得清清楚楚。 剽窃后人的学术成果,刘贺总是有些于心不忍,但即将要到辩经的关键时刻了,恐怕是要“多多地抄,用力地抄”了。 “在如今的大汉,不管是官学和私学,最为推崇的就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历代先贤大儒研究‘五经’,而后又分为不同的师法和家法……” “何为师法,何为家法?”刘贺听到了自己没有听过的内容,连忙就追问。 “陛下可以认为师法乃一派之始,家法乃师法之下再出细分。” 王式解释到此处,看天子似乎已经有些迷糊,索性就用《春秋》来举例子。 “《春秋》分为三经《公羊》《谷梁》《左氏》……” “董仲舒通《公羊》,从他开始《公羊》被立为官学,所以董仲舒之说乃师法。” “而后弟子又细解董仲舒疏通的《公羊》的经意,又可分为各家公羊学。” “师法高于家法,儒生要尊家法更要尊师法,只可解读,不可更改,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但是家法中又有大小之分。” “说到底,师法和大的家法就是大派,小的家法就是小派。”刘贺说道。 “陛下也可以如此理解。” 刘贺听到此处,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这意味着不需要去管那些零散杂乱的小家法,只需要将“师法”和重要的“家法”辩赢,也就一赢百赢了。 “王傅,那敢问博士官中,有哪些儒学大派?”刘贺急切地问道。 “陛下此问差矣,各位博士官只是各儒学大派推出来的一人罢了,陛下要问的是,天下有哪些儒学大派?” “请王傅赐教。”刘贺原本有些混乱的思绪,逐渐有些清晰起来了。 “在如今的太学里,被立为博士官的总共有五经七师。” “被立为官学的儒经总共有五部,分别是《尚书》《易经》《春秋》《诗经》《礼经》。” “但《春秋》分为《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公羊传》,《诗经》分为《齐诗》和《鲁诗》。” “所以说,在当今的大汉,影响力大的儒学大派,一共有七家?”刘贺问道。 “正是。”王式答道。 “王傅,还请你再给朕说一说,如今这各经的博士官分别是何人,他们身后各派的儒学最精深者又是何人?”刘贺问道。 “《尚书》博士官如今空缺,而且前后几任博士官皆出自夏侯氏,前任博士官乃夏侯建,背后的大儒是他的叔叔夏侯胜。” 刘贺听到此处想起来了,这叔侄二人几个月前被自己判了徒刑,而后又被自己偷偷赎刑,还跟着王式帮自己校勘经书。 虽然他们还不知道“楚吉”就是自己这个天子的化名,但是赎刑之事也算受过自己的“恩惠”,想来暂时不会反对自己。 “夏侯胜叔侄二人,是否还跟着王傅校勘朕抄墨的那些经书?”刘贺试探着问道。 “那是自然,这已经快半年了,他们未曾出府一步。”王式高深莫测地笑着,似乎知道天子要问什么。 “那……那朕是否可以认为这夏侯氏不会站出来反对。”刘贺再次问道。 “陛下圣明,正是如此。”王式笑赞道。 “那他们是否已经知道,朕就是经书上的‘楚吉’?” “陛下交代过,让老夫不许透露其中的关节,所以老臣不敢向他们透露。” “好好好。”刘贺有些心虚地点了点头,少一路敌人,总是一件好事。 如此一来,《尚书》一派暂时没有太大的威胁。 “《易经》博士乃田王孙,《易经》是后起之学,田王孙算是开派之人,拥趸不算多,他自己就是此派的大儒了。”王式接着解释道。 “田王孙这个人朕还记得,当日夏侯胜撺掇儒生闹事,他站在了朕这一边……” “后来虽然他是第一个在朝堂上反对朕裁定通行版儒经的人,但似乎也不强势,朕以为他不会是此次辩经核心人物……” “王傅,朕猜得是否还有几分道理?” 刘贺自顾自地分析完了一通之后,看着王式认真地问道。 “陛下又猜对了,数月之前,陛下在朝堂上宣布裁定经书之事后,正是他派人给天下大儒去信的。” “如此一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