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来日若有儒生说酸话,就莫怪朕凶残了!(求订阅) (第2/2页)
贵的说法。 这些价值不菲的《长安月报》被买下之后,又通过快马迅速地送往了关东各郡国,在远方引起更大的波澜。 《石渠阁辩经始末》一出,石渠阁辩经之事引起的喧嚣到达了极点。 连不识字的贩夫走卒,都会在茶余饭后,对这件事情发表几句议论。 与《长安月报》一同在长安城风靡的,自然还有那《圣训正经》——太学给每一家精舍都送了一整套的《圣训正经》。 如果说之前还有儒生心怀不满,当他们读到《圣训正经》之后,就再也不敢有任何质疑了。 所有人都能看出来,《圣训正经》的水平要远超其他各家的经书,被列为唯一的官学,乃当之无愧的事情。 长安城的大部分儒生,接受了石渠阁辩经的结果;天下的大部分儒生,也一定会接受这个结果。 也许还有极少数的儒生对此事有所不满,但是他们却也暂时不敢有任何的反抗了。 毕竟,他们在石渠阁输了,既没有理由表达反对意见,更没有勇气表达反对意见。 天子在石渠阁里说过,不会有人因为辩经获罪。 但是天子也说过,定下来的新政不可以重新被人议论——这是逆鳞。 在石渠阁里,儒生们不管说了什么话,天子至多只会在言语上进行反击。
但是出了石渠阁,若还有人要说三道四,那么天子的手段可就不一样了。 招呼过来的会是刀枪剑戟,会是弓箭长弩,会是羽林郎和昌邑郎。 到了那个时候,可就不再是辩经了,而是谋反,是要杀头的大逆不道。 在这种情形之下,儒林、儒生和儒经上的事情,终于暂时告一段落了。 至于未来还会不会再起风波,没有人能说得准。 …… 鼎新元年二月初十的辰时,长安城的城门依旧草长莺飞,比起十日之前,春意更浓了几分。 在这逐渐浓烈起来的春意中,甚至还多了几份夏日的味道。 进出的百姓官吏们,已经有人换上了更加凉快轻薄的袍服。 城门的门洞边上,仍然有几个乞丐贫儿在嬉戏打闹。 他们看似在消磨时光,却又总是像不经意间地将视线瞟向来往行人的身上。 辰时一刻,画着孔家戳记的车队从城门中驶了出来。 与十日前一样,这车队仍然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两部分——前面是谏议大夫的仪仗,后面是孔氏弟子和奴仆的车队。 但是,却也有一些不同。 城门冷清了许多,因为少了那些热络的儒生们。 除了韦贤的安车跟着来送行之外,再无多余的人。 整个车队如同一支斗败了的大军,士气非常低沉。 不是儒生们凉薄,是世人都凉薄。 车队停稳之后,韦贤和孔霸先下了车,而后他们又到车旁恭候孔安国下车。 孔安国在官道边上站定之后,才神情肃穆地转过头去,看向身后的城门。 城门仍然在那里,没有任何变化,但对孔安国而言,天下变了。 “韦公,此次我等前来长安,实在是叨扰了。”孔安国行礼谢道。 “孔儒如此,折煞我也,都是老夫无能,未能谋划好,让孔儒……”韦贤惭愧得不能将此顺畅地说完。 “韦公已经尽力而为了,之后的事情,我等哪里能料到呢?”孔安国虽然笑着,皱纹下却有一分苍凉。 “孔儒,那儒林之后当如何……”韦贤有些忧虑地问道。 孔安国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向即将要去的东边望去。 和煦的春风迎面而来,让他有一些恍惚。 求订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