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孙策大破曹仁,曹军生死存亡之根本 (第3/3页)
br> 他们只见地方铁骑浩浩荡荡,无人可当,策马冲击而至,己方就一片披靡,土崩瓦解。 这一幕根本不是乌合之众可以对抗的,铁骑其实并非直接正面撞击每一个军阵,骑兵宜散,很多铁骑也是从徒卒方阵直接策马而过。但当浩浩荡荡的铁骑涌入,哪怕这个方阵没有被冲散,抬眼望去,前后左后皆是敌骑纵横,四面八方皆是旌旗甲胄,光照天地的玄甲骑兵,看不见任何己方其他阵列的身影,仿佛只有己等要孤军面对这庞大铁骑从四面八方的围攻。很多士卒直接就胆寒奔溃。
数千人的崩溃,完全演绎了什么叫兵败如山倒。 根本没有办法阻止这么大规模的崩溃。 曹仁奋战在前,其后方大军已溃,后继无力,已再无反败为胜可能。 汝阴一战,孙策亲敌曹仁,阵斩上千级!俘获曹军两千余人,曹仁及所部残兵奔溃,弃城而走。 曹仁所部三百精兵,近乎死伤殆尽,方才护其突出重围。 该部皆奋不顾死,一夫奋命,十夫莫敌,百夫奋命千人难挡。可即便如此,曹仁也难挽局势之将倾。 随着他在汝阴战败,孙策兵进蔡地,兵锋直指曹军在汝南最后的防线,治所平舆。淮泗之间,豪杰争走赴义。孙策纳张之计,尽开曹军邸阁、粮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平舆,聚流民以实徐、豫。 等孙策大军汇聚于平舆一线之时,众已达近六七万人,声势浩荡,威震中原! 曹仁在这种声势下,已经彻底胆寒,欲弃汝南之地而退守颍川一线,依托颍川的驻军和屯卒,做最后的抵抗。 他不敢独担此临阵退却之任,便找满宠问道:“如今孙策尚未合围,我欲趁尚未外内断绝之际,率军突围而走,至颍川一线,引屯卒据守,君以为如何?颍川屯田之民有十余万人,屯卒亦不下万人,可为我强援,尤能支撑。” “若孙策率军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我等徒待死而已。” 曹仁此言,也是半真半假。 平舆无粮是真的,曹军就算是屯田,也不可能每个城市都有粮数万石! 一个大县能有一万两千石的积储,就已经算是大县上治! 哪怕在江东最膏腴的吴郡,也没办法做到这种水平。 平舆此前并非前线重地,曹军的粮草主要存放在汝阴一带。 曹仁弃城而走,率残兵退守到平舆,这里根本没有充足的粮草,况且就算有万余石粮食,也不过军队十几日所耗。 一个城池,能够在围城的情况下,有十几日的粮食可供应支撑,已经得感谢满宠治理有方。 所以平舆没粮,这是事实。 但说能够撤到颍川,依托万余屯卒继续坚守,那就是痴心妄想了! 曹军在颍川哪还有万余屯卒?真正军屯的士卒早就被征召到了前线,剩下那些那只不过是曹军以军事编制,控制的百姓青壮罢了。 许昌之屯,乘黄巾之乱,民皆流亡,野多旷士,所以曹军强迫百姓,以军事编制,使之屯田。 此时的屯田制度非常之粗暴,百姓一担忧并无实惠,二担忧军事编制束缚,所以多有逃亡之举。 屯田为供应军粮而兴办,必要时参加民屯的劳力同样需执戈对敌。不同之处在于,屯田民主要从事农垦生产,而军士以攻防为主。 要直到袁涣上书建议,改良屯田,屯田才严格产生了区分,由强制屯田,改为了募民屯田。 只是袁涣如今还在江东担任庐江太守,所以现在的曹军屯田,就是以强制手段,所束缚的一群百姓。 这个时候,如果曹仁后退,颍川的士卒不得整顿,就猝临江东大军,怕是颍川也要板荡崩溃! 所以满宠慷慨陈辞,郑重说道:“孙策猝临,冀其于趁衅直入而已。闻孙策已遣别将、附众于颖汝之间,自许以南,百姓扰扰。其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兖州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 满宠简直是恨不得厉声喝骂他一顿,这个时候还逃? 还能往哪里逃? 就算你逃到了颍川,守住了许县,又有什么用? 江东大军若兵进许县,重重设围,许县的粮食运不出去,河北前线补给断绝,那才是真真正正的灭顶之灾!到时候曹军数万主力覆灭,就算他们逃到兖州,也只是苟延残喘,待毙而已。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满宠进一步写信给荀,说道:“汝南乃许县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汝南则无豫州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这个时候,就别管什么将来了,不惜代价守住平舆一线,迅速整顿屯卒,尽发许县之青壮,助曹仁守住南方才是生死存亡的根本! 如今已经五月,河北战事已经快要打了半年了,只要曹cao能击败袁绍,挥师回援,则天下可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