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一章 产业危机!(4k) (第2/3页)
,且和咱们师父一样,一个月只来几天。” 胡奇补充:“师父改了指点日子,以前每月底来,如今十天一回,我觉得应该是一种应对举措。” 梁渠皱眉:“八家武馆,五家有大武师,比例也太高了些吧?” 府城竞争如此激烈? 莫不是家里有大武师的,全出来开武馆? 向长松道:“因为他们武馆和咱们还有庞馆主的不太一样,里头优秀的学徒能被选中,不是作为亲传,而是去对应的大武师家族担任职务,去做工。” 擦! 分配工作! 梁渠心惊,登时明悟为何师父的武馆会于竞争中落入下风,周遭武馆一片生意惨淡。 “压根不是武馆,分明是职工培训啊。” 平阳镇到平阳县,再到如今的平阳府,明面上经历过两轮过江龙。 实际上,两轮情况截然不同, 第一轮是缉妖司,三法司,河泊所的人奉命前来,厉害是厉害,全二代,明面暗面实力绝不比第二轮的弱,甚至更强。 但他们作为个人前来,不涉及产业利益,吃的是朝廷的饭。 相反,第二轮多为家族搬迁,要养活一大家子人。 自然而言的带来产业入侵,理论上情况要比第一轮更加复杂,且涉及到利益,攻击性更强! 诸多本地武馆的学徒变少就是直观体现之! 各自家族的产业链要扩张,不可能全靠自家人,得合理吸收外人。 故大家族开武馆,本质目的和杨东雄这种开武馆营生的完全不同。 不是要靠武馆盈利。 这份收益可有可无。 关键在于自己培养人才,吸纳进自家来,保证新鲜血液和活力! 梁渠问:“师兄,他们学费是不是比咱们便宜?” 胡奇侧头:“师弟你怎么知道?” “因为他们目的不是挣钱,是招人……我猜,平时教的质量很一般?” “不太清楚,我们总不能进去偷学,不过我和长松注意到,里面很松散,听别人说只有老学徒摆架势,让下面跟着做,学得怎么样完全不管,甚至有练伤了的,除非交了几十两银子那种,会一一搭手。” “倒是一分钱一分货……” 作为宗门平替,武馆优点繁多。 面向广大百姓,增加底层武者基数,难以形成地方势力,降低集权难度,同时能坐享其成,吸纳武馆出来的头部人才。 可惜人才不可能完全吸收。 尤其是有点天赋,但不够的人。 大家族自己开武馆,正是为吸收这一部分人才,并借此扩大影响力,拉拢各方团体。 只要初步筛选出来,剩下的人哪会管你,照着老学徒练练错了,本身就是一种“不聪明”的体现。 奈何这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筛选式武馆,会对杨东雄这种专门开武馆盈利的造成巨大冲击。 毕竟便宜,明面上看还似乎更有出路,至于剩下练伤了的人…… 人本驱利,没人会去在意,更有侥幸心理,谁都不会觉得自己或自己孩子恰巧是那个没天赋的淘汰者。 “咱们武馆不能安排职务吗?” “上哪安排?师父又不是豪门大族里出来的,产业一大堆,平日就开开武馆,不做什么生意,单和药材商会那边有点联系,难不成全塞进官府里去?” “这样不行啊。” 梁渠纳闷。 两位师兄教得多好,他是知道的。 偏偏劣币驱逐良币,世道如此。 有梁渠事迹作为榜样,武馆固然可以坚挺一段时间。 可自家人清楚自家事,没有复制可能。 往后过几年,没人效仿成功,作为一座摸不着的空中楼阁,吸引力自然而然开始寡淡,逐渐考虑现实。 杨师比其他武馆馆主厉害是不假,实际参与教学的部分却很少,不能作为一个武馆吸引力的关键部分。 向长松和胡奇明白这点。 良久。 梁渠眼前一亮。 “我倒有两个主意!” 向长松问:“什么主意?” “一个是咱们和上湖书院合作,让他们派两个老师,让学徒休息之余,顺带能学一学拼音识字!” 向长松不解:“请书院教习,咱们成本不就高了吗?” “学费也提高啊,不用提太多,上书院不便宜,因为学的东西多,要作文章,教练字,学旁的经史子集。 咱们只多增一个项目,收二三两银子,只教识字,不教其它! 且开设大班,一个老师教几十个学生那种,老师自己讲自己的,学生自己在下面学,不用因材施教,管谁学得好不好。 但凡自己能努力点,三个月够识不少字,这和武道修行不一样,武道不一定学出头,识字受用终身的!” 胡奇,向长松若有所思。 不少学徒不像梁渠,作为亲传有机会去书院进修,医馆学医,专门开阔视野和见识,全面发展。 进武馆,许多人完全只学了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