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家女成长录_第二章 摸石头过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摸石头过河 (第3/4页)

拿好自己的行李跟好我。”

    车子拐进了车站,姑娘们像一群鸭子嘎嘎的叫着,跟在刘大哥后头。刘大哥问邹莉:“你们还要到什么地方?”

    邹莉说:“老乡好像是在虎门。”

    刘大哥说:“那你们就在这里找找看哪个是到虎门的车,你们还要再转到虎门的车才到地方。”

    刘大哥最后对周莉说:“好啦,一路上我们也算是朋友啦,我们已经到站了,你们还要继续走。我给你留个电话,今后你如果遇到什么问题什么困难不嫌弃的话可以找我,我会尽力帮忙的。”

    刘大哥随手递给了邹莉一张名片,上面印有刘大哥的名字和办事处的电话。接过名片邹莉对刘大哥说:“好吧,那我们再见了。谢谢大哥一路上的帮助,再见!”

    邹家几个姑娘和一群刚刚结识的姑娘以及刘大哥挥手告别。邹莉找到去虎门的车,七个人随车来到了虎门。下了车她们才发现,这个小镇并不小,比起家乡的县城有过之而无不及。马路上行驶着许多装满泥的大卡车,路边推土车在鸣叫着,打桩机‘铛、铛’工作着,到处一片繁忙景象。邹莉拿出傅腊的地址问车站旁的人,一位阿婆告诉她,顺着左边的那条小路往前走大概有一里路就到了。告别阿婆,带着几个小姐妹,顺着指点的小路走了大约有一里多路,邹莉又问问路边的士多店店主,再左拐右拐的经过一路问询,终于找到了那家叫“光明服装厂”的大门。

    服装厂大门是一排不锈钢的栅栏,旁边一间小屋,一个老伯坐在里面。邹莉过去跟他“叽里咕噜”交流半天,回来对小姐妹们说:“傅腊她们正在上班,要等中午下班才能出来,我们只有在门口等了。”

    于是,众小妹把行李堆在一处,三三两两的或去找厕所或去逛街,邹莉和邹华也在旁边的台阶上坐了下来。这时,俩人觉得天气很热,虽然冬天过去刚刚不久,但是,这里已经像湖南的夏天,于是两人脱去身上的外衣。

    11点半钟,只听工厂里一阵电铃声,栅栏门慢慢打开,一群工人从里面涌了出来。邹莉马上拿着纸条子走上前去,见人就问:“请问认识傅腊吗?”

    问了三四个人都是直摇摇头,邹莉心想:“这么远我们找到厂门口了,难道还找不到你?”

    她不耐其烦地问着,终于有一个人点了点头,说我认识她,是不是那个湖南妹子?邹莉点了点头,那个人就对她说:“你跟我来吧,现在是吃饭时间,她应该在宿舍。”

    7个人跟着那人走到离厂区不远了一排平房,在一扇门前,那女的推开门,对着里面叫到:“傅腊,有人找。”

    听到里面有人答应:“哎!来了。”

    过了一会儿,从里面出来一个姑娘,邹莉邹华一看,正是他们要找的傅腊,姊妹几个立即围住傅腊叫唤起来。傅腊猛然间见到这么多来自家乡的小姐妹,兴奋地说:“你们怎么来啦?想死我啦。”

    邹莉邹华姐妹围着她哈哈大笑,笑得差不多了,傅腊才想起来问她们:“你们吃饭没有?”

    邹莉说:“刚下车。”

    傅腊说:“走,我们到街上去吃点饭。”于是带着邹莉姊妹几个来到街上。

    说是饭店其实和大排档差不多,这家饭店屋里摆着几张桌子,门口也有几张桌子。傅腊见人多,就对老板说:“帮我们把两个桌子并起来,我们是一块儿的。”

    她转身问:“你们想吃点什么?”

    邹莉说:“不管什么,随便一点,只要能顶肚子就行了。”

    傅腊说:“那就一切简单点吧,这个月还没发工资。”于是让老板炒一盆沙河粉,来点儿辣椒酱,打个番茄鸡蛋汤。“我们八个人,你看着能吃多少就按多少做吧!”

    众人一边吃着别有一番滋味的午餐,一边谈论着一路的经历见闻。傅腊问邹华:“你们准备怎么办?”

    邹华反问傅腊:“我们出来了两眼一抹黑,到这里了只有靠你给出主意了。”

    听邹华这么一说,傅腊发现自己的责任重大,于是不得不慎重起来。她慢慢地说:“你们也没有技术,一下子不好进厂。要我看,你们最好先找个地方学学技术。对了,先找个‘电车班’学,那里还有地方住,一举两得。”

    听傅腊这么一说,邹莉想起火车上刘大哥说的,真是与傅腊不谋而合。现在看来这也确实是个办法。于是对傅腊说:“行呀,你给介绍个地方吧!”

    傅腊说:“吃完饭你们到我们宿舍休息,下午我请个假,帮你们跑跑看。”

    姐妹几个草草扒拉完碗里的米粉,跟着傅腊来到了宿舍。中午,宿舍的姑娘加班去了,傅腊让邹莉姐妹在空闲的床位上躺躺,她不知从哪里找来一辆单车出门去了。

    朦朦胧胧邹莉听到傅腊叫自己,睁开了眼,发现傅腊不知什么时间已经回来站在床前说:“走吧,我带你们去‘电车班’。”

    邹莉急忙招呼姐妹们起来,几个人跟着傅腊驮着行李的自行车向街道的另一头走去。

    傅腊带着邹莉姊妹穿过几条街道来到了镇子南边一条陈旧的巷子在一座骑楼前停了下来。傅腊说:“到了,就是这里,待会那人出来你们就叫他‘黄老板’,广东人都是这么称呼的。”

    邹莉仔细打量眼前的小楼,是座砖木结构起码有几十年历史的小楼,木门的上方一条木板招牌上写着“财哥电车培训班”,不注意的话会把它当成春联的抬头。这时从里面出来了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年轻人嘴里叼着牙签儿,披着一件西服,脚下撒拉着人字拖鞋,傅腊立即过去跟那人说:“‘黄老板’,她们来了。”

    被称黄老板的年轻人说:“好啊,来了就好,学费的事儿你跟她们说了没有?”

    “我说黄老板,你看能不能便宜些?她们都是刚刚出门,身上没有多少钱。”

    黄老板停了一会儿说:“那就30块钱吧。30块钱一个人,不能再便宜了,这都是看在你阿腊的面子喽。”

    傅腊说:“那好吧,谢谢你啦!她们住哪里?”

    “阁楼上,你带她们上去。”

    七个姑娘尾随傅腊上了阁楼。搁楼不大,20多个平方的房间里除了木板地,房间里空空荡荡连个桌子也没有。傅腊对邹莉说:“就是这个条件了,我刚来的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希望大家能理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