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一七 本官王朴,逃跑专业! (第2/3页)
儒年轻,可以再等几年入阁,所以没有将周延儒纳入庭推名单。 周延儒怒了,我年轻有为是我自己努力得来的,别人凭什么左右我的前途,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自己差一步就步入文臣巅峰,谁挡谁就是仇人,所以周延儒和温体仁暂时结为搅和庭推同盟。 文震孟有些惋惜的看着周延儒,周延儒容貌俊朗,才华横溢,出身江南,应该是东林干将,此时却和东林作对,实在可惜。文震孟缓缓道;“《春秋》责备贤者,本官是庭讲官,当然要指正陛下,难道去指摘百姓?” 崇祯咳嗽一声道;“好了,你们都没错,文大人,黄大人,你们准备经庭事宜,朕就听《春秋》大义。 温爱卿,周爱卿,去办差吧,暖阁狭小,呼吸都不顺畅了。” 黄道周冷哼一声,对周延儒道;“莫要鬼鬼祟祟破坏朝堂规矩。”说完拂袖而去。 朝堂有规矩,高官与皇帝单独奏对,必须有内阁首辅和司礼监秉笔太监随同。今年三月,周延儒在文华殿受到崇祯帝召见,君臣二人密谈了很长时间,谈了什么,外人一概不知,连起注官都不在场,这种行为让朝廷大佬们极为不爽。 等几名大臣离开,崇祯敲敲桌子对张彝现道;“国朝内外不平,是多事之时,皇宫还要收紧用度,以备不时之需。 朕越来越失望,这些大臣结党谋私,那点聪明才智根本没用到匡扶社稷上,国库收入还不如阉党把持的天启朝,这些大臣对国朝大事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反而教训朕,朕虽是宽宏大量的君主,但一条条恶劣言行给他们记着呢。 天下是朱家的,朕的这些亲戚们也不争气,赈灾关乎社稷安危,他们有粮,却不帮朕,朕和皇后舍不得穿新衣,他们却锦衣玉食,到底谁是朱家王朝老大,必须敲打敲打他们。 张伴伴,你派人去传朕的口谕,让他们好好反省,代王嫡子袭职一事,先拖拖。” 张彝现道;“咱家明白,会让高洁从易州选一名内侍去山西。 但是藩王毕竟是陛下亲戚,还得注意朝廷清议。藩王被限制在封地,无权无兵,难免贪图金银财宝。” 崇祯点头道;“让他们写一篇奏章,客观反映朕的成绩,最少五千字,要言之有物,不要虚头巴脑的吹嘘,朕还要向群臣展示。 内府司礼监掌印曹化淳伴伴告了李银河一状,说李银河私设学院,强夺缙绅财产,破坏商道,是个居心叵测的坏人,还把锦衣卫派到边镇,胆大包天,怎么回事?” 高洁施礼道;“咱们都是陛下的奴仆,是家人,所以得说实话。大垱和李银河交恶是因为利益。 宦官无亲无靠,都想攒点钱财养老,大垱权势大,来钱的渠道多,大垱的侄子在北直隶买了宅院,占了浑河上游,建了堤坝,弄得附近百姓无法用水。在易州,大垱的亲戚扶持了几家僧庙道观,聚敛点钱财,难免影响附近百姓生计。 李银河是个孤臣,对乡民不错,就和大垱产生冲突,说来都是钱的事啊! 商道争夺亦是如此。” “孤臣好啊!朕最怕臣子们结党。” 高洁继续道;“说起建学院,国朝学子们结社建学院的数百家,易州建的是农院,院长是大儒孙奇逢先生,听说袁可立大人也在农院,农院旨在培养读书人的务实精神,着眼于农业,改造荒田,培育种子,农械,这些专业的事,咱家不太懂。” “国朝以农业为基础,民以食为天,建农院也不是不务正业,有孙奇逢先生,袁可立大人把关,估计出不了问题。” “陛下圣明!”高洁道;“至于锦衣卫旗军转入茂山卫,是因为茂山卫旗军待遇高,能分田,不欠饷银,出远门还有补助,锦衣卫旗军哭着喊着要李银河帮忙调动的,说来,锦衣卫待遇差啊!” “待遇啊!”崇祯皱着眉道;“国用不足,只能委屈朕的亲军了,说起来,还是这些大臣废柴,朕给了他们信任,权利,他们怎么办事的,朕的耐心快磨没了。 一个小小易州,能完成田赋,还借给朕钱财,诺大的国朝,到处向朕哭穷,一群尸位素餐之辈。 你们都是朕的家人,莫要闹气,朕会劝劝曹伴伴,不要为难你们,朕需要你们团结,还要撑着皇家。” 张彝现道;“曹公公是司礼监掌印,我们都很尊敬的,为了钱财小事,难免闹些矛盾。” “朕理解,你们担心老无所依,现在捞些外快,不要影响了办差。好了,你们客观评价一下,朕的施政能力如何?” “咱们不敢,内侍不干涉政事啊!” “无妨,现在没有外人,随意说说,高洁,你在地方历练,你说!” 高洁只好为难道;“陛下,臣见识少,只能瞎说。咱家认为,陛下是人的大脑,官吏是人的手足,要想做好事,大脑考虑周详,还得手足配合。 咱家想起李银河佥事一个不恰当比喻,皇家是一个大商行,陛下是总经理,十万内侍各司其职,皇家才能运转正常。 李银河佥事和易州接收了五百内侍,欣喜若狂,现在这些内侍充当易水湖商行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