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考察 (第3/3页)
别看这条路小,每天往来行人车辆过百,我问了,目前中途没有歇脚地,从巨野出发都是一早赶路,快则一两时辰,慢则半天必经此地。”
莫杵榆细细一琢磨,拇指朝后指了指道:“什么不走水路?” 三娃解释:“一是沿岸水深不够,且还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常有船搁浅,许多码头也都闲置了,二是听闻绕行的商船多有失踪,跑商的消息灵通,最近都不敢走水路了。” “你们就是在那捡的鱼?” 三娃点头。 “能打捞吗?”莫杵榆追问。 三娃道:“正常捕捞要交税,捡倒是没人管,虽然河口村都是流民聚集,连里正都没有,但方圆十几里都是孙大户家的,他家就是这里的土皇帝,你想捕鱼,最好先获取他们的同意。” 莫杵榆又看了一眼那青瓦高墙,问:“水位越低河滩越多,新的河滩地也是孙家的?” “你算是看明白了。”三娃点头,继续道:“河滩水草密,内藏不少鱼虾,但想要大货,还需退水前候着,不过白天大人多在孙大户庄里干活,多是孩童妇女去。” 莫杵榆点头又问:“五丈河有多远?” “这叫河口村,河口就在村西,不过渡口有两里地,附近几个村壮丁每年都要接受沉重劳役,护理河口一带,预防水浅搁船。” 莫杵榆把三娃放下,问:“服徭役,县里给钱吗?” “目前能免丁税就不错了。” 莫杵榆想了想道:“人头税只收男子吧。” “嗯,二十至六十岁。” 莫杵榆转移话题道:“渡口为什么不建村里?” “原有,这几年水浅,荒废了。” 莫杵榆好奇问:“既然要挖为什么不挖这?而是由他荒废?” 三娃道:“孙大户不许,虽然大野泽是烨国重要的运河枢纽之一,五丈河更是可以直通京师,看似重建码头很有利,实则风险并存。” 莫杵榆点头道:“既有商船消失,说明已有草寇占水为王,这里通了船,他们随时能进村劫掠,孙家看得很透。” 三娃点头:“人在济州立足千年,乃齐鲁大户,能不透嘛,不似村里人,以为没有草寇就天下太平,几次三番请求孙大户重修水道。” “正常。”莫杵榆没有过多评价。 三娃却笑:“你倒是沉稳,之前有位榆哥,得知情况后是得意洋洋道,天下未逢大乱非不乱,想那孙二娘包子铺开了几年?蒋门神霸占快活林也非一两日,施恩也未必是好鸟,更何况林冲上梁山时,梁山早已存在,说起来如若此时投奔,以我智慧,岂不降维打击呼!” “他想落草?”莫杵榆问。 “不,他想勾搭孙大户家的女眷,幻想里面有个貌美如花,身材火爆的小jiejie对他一见倾心,若能当赘婿更棒,以他三寸不烂之舌,只要入门,定叫他孙家人集体跪舔。” 莫杵榆无语。 幻想可以有,也不是不能实现,问题是莫杵榆才十三啊! 若是美人坯子,倒无不可,男子只能再熬几年。 结果毫无疑问,没熬多久,元神出窍去了。 这本事,莫杵榆没有,问三娃,他也不知咋元神出窍。 莫杵榆没有深究,在村口考察半天,确如三娃所言,路经村头的人数不少,而且到此地时皆有疲态,距离村口最近的休息地是五丈河渡口。 炎炎夏日,方圆几里地就村口这一片稀疏的林子好歇脚,在这里摆个小摊,规模不需大,有个三五桌供人歇脚即可。 “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还能有充裕的时间做些别的,我看不错。”回去路上,莫杵榆说起了计划。 三娃趴在榆哥背上,闻言道:“想好做什么了吗?” 莫杵榆不假思索道:“鱼汤面。” “淮扬菜,山东人吃得惯吗?”三娃皱眉。 虽是平行古代,但地理气候没有区别,口味不会相差太大。 “你想做鲁菜?”莫杵榆笑道。 “当下条件严重不足。”三娃无奈道。 莫杵榆话锋一转问:“现有材料,没有比鱼汤面更合适,鱼可以向村民收,不知家里姜葱有多少?” 三娃答复:“十来斤,没了直接收,村里家家户户都种,孙大户庄里更是好几亩。” 莫杵榆点头:“但我觉得鱼汤不够,他们心系赶路,难静下心吃碗鱼面,最好搭个即食,又能随意带走……” 想了想,莫杵榆问:“你觉得煎饼如何?” 三娃没好气问:“你有能摊饼的锅吗?” 莫杵榆掏出钱道:“前面不就是铁匠家,买啊。” “买?得叫人打。”三娃纠正。 莫杵榆二话不说,背着三娃往王铁匠家走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