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 堂兄 (第1/3页)
刚过傍晚,许氏在莫杵榆陪同下去孙大户家辞了工。 孙家并不在意,人家大业大,光护院都有几十号人,收留许氏更多的是见她可怜。 连主家面都见不着,就一小管事,还不是大管家,给许氏结了工钱就打发他们走了。 这让庄里的丫鬟们不爽了。 因为她们很多工作都是丢给许氏的。 奈何许氏就是短工,想走就走,谁都拦不住,只能靠门边说两句风凉话,祝莫杵榆汤饼生意早日到头。 回来路上,莫杵榆顺道收鱼,买面买油,还有姜葱大蒜,酱料嘛,这村里没有,不知县里有没有,再没有只能自己做了。 制作酱料需要时间,特别是酱油,如果有现成的最好,没有就得早做准备。 许氏看到这么多支出难免心疼。 翌日。 时至巳时,上午九点。 一家人将准备好的食材搬上独轮车,由许氏把控,都不需要榆哥和莠儿推扶,是稳稳当当往村外而去。 真是有其女必有其母啊! 家伙事摆上,平底锅就放在哥俩昨夜造的新灶上。 今天来得晚,布置好没多久便有路人经过村口。 莫杵榆明显看到许氏一下紧张了起来。 莠儿不愧是拥有大心脏的女孩,经历昨天的紧张后,她丝毫不慌乱,也不吆喝,专心向榆哥请教煮面功夫。 三娃在旁照顾幺妹。 “三碗鱼汤面。”出声的正是昨天第一位顾客,孙家教头。 “三碗,你一人?”许氏有些惊讶。 “对,咦,莫家嫂嫂也来帮忙啦,呵呵,你早该把这汤饼摊子开起来了,少受多少鸟气。” 许氏笑笑不言。 一方面怕孩子听了去,另一方面她心底还打鼓。 若是生意不好,孙家的工作也没了,不知道今晚去求情人家还肯不肯留她干活。 出乎许氏预料,第一波只有一个客人,但到了第二波,也是时近中午,居然有六个客人! 到了第三波,不是从县里来的,而是从渡口来的,这次留下的人更多,八个,听他们口气,居然有两位昨天吃过鱼汤面了,不住赞美她家榆哥手艺好,害得许氏欢喜之余,也忙得有点不知东南西北。 这才哪到哪啊? 总共也就两张桌,八板凳,能多忙? 实乃许氏心里作祟,她就觉得亏欠了顾客似的,要是她懂得“招待不周”这词,只怕一天到晚说不停。 “哎呀,今儿咋这么多人。”又有一队到来,为首的一个汉子用草帽当扇子,还在两丈外就叫嚷道:“小郎给哥几个煮十碗汤饼。” “嗯,稍等。”莫杵榆点点头,看了一眼大汉一行人靠到路旁的独轮车,上面一袋袋鼓鼓囊囊的,看不出何物,莫杵榆却能分辨出来问:“壮士运送的可是大豆?” “咦,小郎君眼挺尖啊,正是大豆。” 得到确认,莫杵榆便道:“一斤多少?” “一斤,呵,俺只是负责运往巨野,不散卖,小郎君若要一石倒是可以,算你四百五十文。” 莫杵榆摇头:“要不了那么多,我顶多要十斤。” 三娃计量过,烨国一石约等于后世五十公斤,换算烨国的斤数是九十二斤,分算下来,一斤不超过五文。 有点小贵。 大豆在山东自古是大面积种植,按理说应该便宜些,但又很明显,巨野县缺大豆,古代的运输不便利,导致跨区域的商品价格高昂很正常。 他也不是没地理优势,这里水产便宜,不然鱼汤面也不可能才三文,在县里至少五文,而以他手艺,卖八文都不过分。 昨天他可听客人闲聊说,县里清汤寡水的素面都卖两文了。 “小郎君要这大豆作甚?” “做豆腐。” “哦,可是配鱼汤用的?” “嗯。”莫杵榆点头,顺手用竹刀翻起煎饼,对折好。 “你这是干嘛?” 大汉显然才注意到莫杵榆,上前一看,不由惊讶:“你这饼几文一块?” “素的一文,加虾米的两文,虾米再加蟹rou的三文一份。”说着,莫杵榆用竹刀将煎饼再一翻,撒上煎好的虾米,搭上两根葱一卷,很是简单的做好了。 放入盘中递给莠儿,让她给客人送去。 嗅着煎饼扑鼻的虾香和葱香面香越飘越远,直至到了客人桌上,那人不顾烫手,抓起来就一大口。 大汉咽口唾沫道:“也给俺煎十份,另外大豆卖给你,四文一斤,你要十斤吧,等会俺叫人给你称好。” “有劳,另外石膏等会来回时,能否给我捎点?” “石膏是啥?”汉子疑惑。 “嗯……”莫杵榆想了想,道:“白虎石,药店应该有,哦,还要一罐麦糖。” “没问题。”汉子一口应下。 很多规矩不论在哪个世道都不用死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