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文娱:光辉岁月_420 同是《安和桥》怎么就如此的不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20 同是《安和桥》怎么就如此的不同? (第2/3页)

只有郭长雄发的,还有另外两三个金子也发了。

    这首歌唱的是回忆,但绝对不是淡淡的思愁。

    要是别人,或许就会认为边浪这是在难为人,但是这两位知道,边浪是在给她们灌输或者是教授一些音乐上的理念。

    本来这事网友们觉得没什么,但是一模一样的演唱曲目难免就会引发一些比较,前两首倒是还好,大差不差都一样,但是到第三首《安和桥》的时候,滚石这边字幕的内容就和小破站那边不一样了。

    沉重深邃的鼓声和带着延音的键盘交织在一起,今晚最沉的一段音乐开始用他独有的气质,向水蓝星的乐迷们展示着它原本该有的模样。

    郭长雄还奇怪,在陪自己meimei一家人看电视聊天的妻子怎么会知道这个事,接过手机一看他就忍不住骂了一句:“什么玩意儿!还是什么教育领军人物,我CTMGB的!”

    要说只听这前奏,给人感觉就是小破站的那版只有形没有骨。

    可谁知道边浪摇头晃脑的偷懒道:“可别,紫阳老师您这种大才就是来干这活的,我要是全部揽下来了,那你干什么。”

    刘遥等一帮女歌手都在感叹:“这位的命可真好!”

    只有郭思楚笑着说了一句:“这首歌给她唱真不是很适合。”就在众人以为她是在暗指自己才是最合适的演唱者时,却听她又补了一句:“这歌不该给女声唱,找了老烟嗓,这歌能杀得那些唱流行歌的不知道拿什么招架……”

    就算说到了这,大家都还觉得她是强行挽尊。

    但是当歌词到了:“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代替梦想的也只能是勉为其难……我知道吹过的牛逼,也会随青春一笑了之……”

    这些圈里的一个个就都回过味来了,董佑边就算唱功再好,感情投入再丰富,唱起吹牛逼这种事情,完全没有男歌手那种绝对的说服力!

    等唱完:“让我再听一遍,最美的那一句,你回家了,我在等你呢……”

    身穿蒙古族服饰的大汉就拉响了马头琴,那如泣如诉的低音一出,网友们又开始发狂了:

    “啊啊啊啊!太好听了,真不愧是姓边的,这编曲还得看他!”

    “这是我第一次认真听马头琴的演奏,然后泪目了!”

    “作为一个蒙古族,我只想说一句:谢谢!”

    要是放以前,滚石想要这种临时找一个马头琴乐手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现在有名气在,都还没动用母校那层关系,老潘在圈里招呼了一声,滇省最资深的一位马头琴演奏家就开夜车赶现场排练来了。

    也就是现在这位叫谈颖的大汉!

    作为在滇的本地蒙古族,谈颖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家里的老人学马头琴了,但在滇的蒙古族在没了草原融入进农耕文明之后,很多血液里面的东西开始慢慢淡化。

    什么能歌善舞,能骑善射,马头琴、呼麦、摔跤能保留下来的其实就是个形式了。

    可谈颖这一学就爱上了,后来在BJ上大学的时候,还专门拜了一个内蒙的大演奏家为老师。

    当时他听《董小姐》里面那句“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时……”这个蒙古族汉子笑着笑着就哭了。

    不曾想有一天,他能有机会和“董小姐”一起演出,用的还是草原上的马头琴!

    也就在进马头琴的时候,董佑边乐队的鼓手走到了大鼓背后,拖着手鼓的重音节奏,开始敲了起来。

    有了大鼓的重音加持,在加上敲边鼓的那“嗒”的一声,让这段马头琴在韵律悠长之外,更增添了一份厚重的节奏感!

    就在这时候,文旅局的局长就边海说了一句:“那个拉马头琴的,就是我们玉溪的,和你们还是老乡。”

    边海也不意外,滇省本土的蒙古族聚集地就在他们县下面的一个乡镇,他还没离开县城的时候,在那还有不少朋友。

    “嗯嗯,是兴蒙乡的吧?”

    “是的,是得,我听说他们也组了一个乐队,要是可能的话……”

    听完局长的话,边海自然就和他打起了哈哈:“这个事情我会和他提的,不过能不能成,还是要看他的意思,我又不懂什么音乐。”

    边海那是真不懂,别看他儿子天赋异禀,现在在摇滚圈叱咤风云,他老人家是属于那种除了国歌就啥也不会唱的主。

    当时罗素萍反对边浪走这条路的时候,有个说辞就是他们老边家一点音乐的基因都没有。可现在嘛,罗素萍要是再对谁说这句话,那就是妥妥的凡尔赛了。

    一段马头琴拉得如泣如诉,没和边海他们坐在一块的罗素萍听得是差点抹起来眼泪。

    不过这段马头琴只能算得上是个催化剂,真正打动她的点是那一句:“让我再听一遍,最美的那一句,你回家了,我在等你呢……”

    她事业还不那么忙的时候,这个场景经常都会在家出现,而她就是在家等着孩子和老公回来的人。但是后来她忙起来之后,等他回家的就变成了边海。”

    不知道边浪是无心还是有意,但是能听到这一句,她就觉得比儿子给他赚多少钱和名气回来都高兴。

    在总控台的刘紫阳也是听醉了,在他的概念里,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而这个版本在他心中无疑就是最适合这首歌的版本。

    现在在现场,声音还会有些散的情况下就能呈现出这种效果,要是进了录音棚,最后的成品将会是什么品质他都有点不敢相信。

    至于边浪,那就想得更多了。

    这30秒的马头琴可以说是这首歌编曲中的精髓了,不知道当时有多少听歌的人,是因为《董小姐》的出圈才了解到宋胖子这个民谣歌手,并且听到了《安和桥》。

    又有多少人是被这30秒给感动得五迷三道,然后看是一遍遍的单曲循环。

    在原地球边浪不是第一个那么想的,但是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有人说《安和桥》中,最打动人心的不是落寞的鼓点,不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