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2/3页)
过后的邓老师信心满满的开始重整旗鼓。可是现实是残酷的,虽然比之前织的好了很多,但在如何接篾丝,如何控制好力度不让笠变形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织的笠不可避免的需要秀梅“技术支持”,堪至返工。两人就在那里你来我往地边织边互相揶揄。似有若无的香味让邓老师又再次忆起在自习室学习时的情景,氤氲幸福的感觉笼罩了他。他真想从此就不拼了,躺在这温柔乡里永远都不要醒来!可是,又有一个声音在提醒他:“邓启先,你只不过是一个农家子弟,不努力,你连新屋都建不起来!”对,不能沉溺儿女情长!爱一个人,就要让她有骄傲的理由。我现在还一无所有,如果和秀梅真有缘,她应该会等我。想到这里,他收起心猿意马的心,专心学织笠。 秀梅和邓老师在一边的互相调侃,甚至有点你侬我侬的亲蜜,她爸都看在眼里。其实,当邓老师第一次进他家门,知道他是女儿的救命恩人后,他就在内心认了这个女婿。看到他们俩人相处得如此和谐,心中无限欣慰。心想:“细女婚姻大事有着落后,自己死都能眼闭了!” “陈叔,我发现宝圩镇里的村民很多都织笠,现在收笠多少钱一只?”邓老师若有所思地问道。 “看情况,一般都是一角至两角钱一只。款式新颖,复杂的就比较高价钱。” 邓老师点点头,问:“正常情况,一个月能织多少笠?” “很难说,坐定织的话,一天能织四五十只,一个月能织一百多块钱吧。” “现在你的女儿都长大了,也有了工作,你两老就亨亨清福吧。何必再找这些苦来受?” “冇做整天坐日子又难过,织织笠反而时间快过好多。反正又不是很辛苦,织一日笠又得一日菜钱了。”陈叔边破篾边说。 秀梅边织边听他们聊天,眼神专注,手指翻飞,不一会脚边就叠起了一栋高高的竹笠。邓老师看着她,开玩笑说:“你织这么快,陈叔破的篾都不够你织哦。” 秀梅笑了笑,拿起一条篾丝接驳上,说:“织完篾丝就休息一会啊,又不是赶任务。” 她说得慢条斯理,心平气和的生活态度让邓老师深有感触。是啊,生活如果没有太多的目的性可能人会更安然。只是毕业后,在城里住,目睹物欲横流的社会使得他已经很难能平心静气地过日子。每天好像都有很多想法,对物质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人也越来越浮躁!和秀梅在一起,她那种知足常乐的心态总能让他心里平静,自然舒服。 “以前来宝圩镇都没见有那么多人织笠,是不是近几年特别繁荣?”邓老师对织笠这一产业好像特别感兴趣。 陈叔停下手上的活计,拿起水烟筒咕噜噜地抽了起来。一顿烟后,说:“最近几年镇上多开了几间笠厂,织笠的价钱比以前高,村里不出去打工的妇女农忙后都通过织笠帮补家用。” “原来如此,难怪从圩头经过时,看到好几间笠厂,规模都挺大的。”邓老师兴趣越来越浓,他有很多疑问。例如每年都织那么多笠销往哪里?会不会过剩?既然织笠都分给村民做了,笠厂的作用是什么? “这个我也不大清楚,我听说中国贸易代表团在1980年曾带我们的织笠能手到美国、日本、法国去表演,当时表演很受外国人欢迎。从此我们就从这些国家拿到了好多订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我们织的笠听老板说都是出口到外国去做花篮。至于笠厂,大概就负责与外国人打交道吧,从他们那里取得订单然后做好笠模分给我们做,我们织好竹笠的半成品给他们再加工后就出口。我所知道的就是这些了。”陈叔一口气把自己所知的说完后又开始破篾。 陈叔的话让邓老师心潮澎湃,和外国人打交道,自己在大学不就是兼修英语吗?或许会有用得着自己的地方也说不定!想到这里,他决定明天到镇上看看。于是对秀梅说:“阿梅,明天去趁圩啰。” “好啊,我已经好久冇荡过山圩了。”秀梅笑着说,一想到荡圩,她就激动,已经好久没吃过圩尾的猪大肠炒粉了。 山里人都习惯早起,先是母亲房里的咳嗽声,接着就是陈叔悉悉窣窣起床煲早餐的声音。也许是没睡惯生床,又或许内心激动,邓老师很早就已经醒来,陈叔起床后他也爬了起来。走出大门,天色朦胧,过了一会天边才慢慢泛起鱼肚白。邓老师伸了伸懒腰,深呼吸后向陈叔打招呼:“陈叔早晨。” “早晨,起这么早啊,不多睡一会?”陈叔点燃灶堂里的干柴后问。 “不睡了,睡醒了就起床。” “也对,年轻人不要赖床,习惯了就很难改。特别是你们做教师的,平时都要很早起床。” 说话间,秀梅也起来了。看到邓老师已经和她爸在屋厅里织笠,笑着说:“你还没织够啊?爸,看来你要给他开工资了。”秀梅的话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吃完早餐就开始出发,秀梅今天穿了条天监色格子连衣裙,清新活泼如还在读书的大学生,放下工作的纷纷扰扰,她其实也只是个爱做梦的女孩子!经过一天的相处后,两人明显比昨天融洽,欢声笑语洒了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