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卷 第三十一章 论战 (第3/3页)
俄战争时大家就知道了,只是当时俄军自己都不够,只在奉天战后守四平的时候才下发了一些,战后通化铁厂竣工出铁,参谋部着重研究了铁丝网这个东西,确定了几种布置方案,发现是房顶状的铁丝网最好,用75mm的火炮,如果直瞄,打开缺口需要一百余发,如果是间瞄,那就要近三百发;而的火炮,先不说能不能从朝鲜那边拖过来,便是拖了过来,也是要一两百发才能奏效,消耗这么多的炮弹,相信突破铁丝网之后,日军的大跑基本上时摆设了.
"好吧,你们草拟一个方案上来,那些地方要修筑工事修筑多大的规模如何修筑才能隐蔽需要花费多钱都写成一个报告递上来吧.还有一个就是军工厂现在产地雷了,这个东西你们也要好好研究一下,看看怎么用."虽然这又是一大笔钱,但有备无患,一旦通化被端了,那损失将更大,这些钱还是要花的. 早上杨锐已经见过各部队的主官了,加上现在的参谋部会议,部队的军务基本都通报了一遍,其实现在部队的状态不错,就是没有战打,士兵都憋的慌,幸好训练艰苦,同时士兵都成了家,军心极为稳固.前一段时间的整肃,部队这边基本没有涉及到普通士兵,而只是针对军校后几期的毕业生.不过这些人在军队日久,部队又有政委,基本是毫发无损.只有叛,农贸,还有通化工业系统里受了些影响,但是考虑到通化的重要性.向严州那种强度的整肃没有发生.因为一旦严整,那就有投靠满清的可能.为通化安全计,范安很多时候还是处理的比较谨慎的. 参谋部的事情说完,接下来就是军情局这边的事情,这次来通化.刘伯渊的意思是有一些人杨锐还是要见一见的,一是复兴军对外的烟雾弹韩登举,这块地方本来就是韩边外的固有领地,后面韩边外被招安,各处才设县管辖,虽然如此,但还是有很多地方是清廷管辖不到的.复兴军就钻这个空子留在这里.不过对于韩登举来说,当时可是吓一跳的,不过见来人不和他争利,并且离他的金矿远的很.后面也就放心下来.不过这个人杨锐没有见过,还是要见一见为好. 除了韩登举,另外就是朝鲜那边的来客了,现在已经他们在东北, 刘伯渊一说朝鲜人既然在东北,杨锐奇道:"怎么带进来的,不会走漏了消息吧" "绑着眼睛进来的,其实这些人有一些摸到了海龙,在那里办私塾,被我们的人发现了,他们估计是想在东北的朝鲜人中发展势力."刘伯渊道. "叫什么什么组织"朝鲜这个时候独立党,杨锐只记得金九和安重根,他很好奇会不会碰到这个两个人. "是一个叫李会荣的,他说他是新民会的成员,该会的首领则是一个叫安昌浩的,他们有大概几十个人,李会荣家境宽裕,办私塾的钱都是他变卖家产之所得,我看这个人值得信赖,所以把他带进来了."刘伯渊道. 听到是变卖了家产干革命的,杨锐对此人的印象好了一些,最起码积极性是有了,至于是不是聪明,那就要再看了.于是说道:"那就晚上见一见吧,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李会荣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完全不是杨锐所想象的年轻气盛的模样,他本来是和复兴会的人接洽军火买卖的,后面被军情局瞄上了,简单的交谈之后他便决定.来见一见清国革命党的首领,除了进一步确保弹药来源之外,更重要的是想看看清国人是怎么干革命的. 两人的初会是在总部前哨站的一间屋子里,因为不想带他去总部,所以这些天李会荣一直在这里.他其实对一个贩卖武器的反清组织很好奇,因为所购的步枪基本是日式三十年式军用步枪,都是日军的现役装备,他就想不通这么好的武器怎么要卖掉. "李先生,这位是我们的首领文先生."见面之时,刘伯渊介绍着杨锐,但是说的是化名. "幸会,幸会!"李会荣汉语很流利,打量着杨锐几眼便垂下了目光. 他说幸会,杨锐便只能说久仰了,不过也不想这么客套,于是杨锐久仰之后便道:"贵国现在已经成为日本的保护国,贵会是否想举兵以推翻日本人的统治" 没想到杨锐一上来就问起兵的事情,李会荣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现在朝鲜国内正在筹备另一件事情,那就是参加在海牙举行的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李会荣虽然没有参加,但他是这件事情的知情人.去年过到东北办私塾的时候,他还想发展势力,举行武装起义,但是有这么个机会,他武装起义的心有歇下了. "我们现在正在设法获得国外支持,以帮助朝鲜获得独立的可能.如果得不到帮助,那么就只能发动义兵,驱除日人."李会荣半响之后才答道,不过话语说的比较隐晦. 杨锐却想不到高丽棒子还是两手准备的,不过想来也是,朝鲜和中国不同,他们只是刚被日本吞进口里,还没有完全咽下去,所以他们有引列强以求独立的想法,而中国早就被满人统治了两百多年,除了革命别无它途.自己看他们可怜,也许他们看自己也是可怜的.想到此,杨锐想笑,但又感觉笑起来不好,只好忍住笑,道:"我记得日俄战后,贵国就想找美国帮忙以获得独立地位,但是罗斯福抛弃了你们.现在你们还想着找洋人住持公正,你们难道不知道吗,第二次英日条约早已经签了,英国人又和法国人签订了协约,而你们期望的俄国,现在自己国内都一塌糊涂,想支持你们也是不可能.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想要朝鲜独立的只能是靠自己手里的枪." 李会荣被杨锐说的有些冒汗,其实他也知道去求助于列强未必有用,但机会就在眼前,不得不冒险一试.在此情况下他除了点头倒也说不出其他什么来.杨锐话说完,见大家理念不合,寥寥数语之后就结束了会面,他觉得还是要靠那些整合来的义兵作为自己在朝鲜那边的助力了. ps: 注:日俄外交史纲,p995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