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丁卷 第三十三章 不争 (第2/3页)
,他也不敢贸然喊破.只好以文先生相称. "遁初为革命.东奔西跑,真是辛苦了."现在的宋教仁除了日本人的打扮之外.要比以前在东京见的时候精神多了,"来坐吧,聊一聊也是好的."杨锐一副主人的样子,招呼着宋教仁. "文先生为何在此啊"看着杨锐的主人坐态.宋教仁坐下之后笑着问道.他有些担心杨锐是和他来抢生意的,又期望杨锐抢生意成功,不管怎么说,能说服韩登举对革命大有好处. "我啊……"杨锐只是喜欢宋教仁这个人而已,不过这只是他以前喜欢的残留,现在的他对宋教仁是敬而远之的,所以在确定要不要见他的时候很是犹豫."遁初来干什么.我就是来什么的啊." 果然和宋教仁想的一样,宋教仁急问道:"那结果如何,韩统领怎么说" "呵呵"杨锐打着马虎眼,干笑道:"人家有钱有金矿.他怎么回遁初的,就是怎么回我的."韩登举已经靠向了复兴会,杨锐相信他一定是婉拒了宋教仁的. 他此言一出,宋教仁眼中的热切的目光顿时黯淡了下去,道:"哎!当下革命艰难的.贵我两会还是要团结一致共度难关的好." "遁初说的正合我意.我就是想邀请遁初加入复兴会.你看如何"杨锐说着团结,其实就是挖墙脚的,广东南洋那边很多同盟会员都加入了复兴会,弄得孙汶暴怒不已,现在杨锐又要把华兴会那些人拉过来. "文先生,若是我没有猜错,复兴会所信奉可是开明**之说"面对杨锐的邀请,宋教仁终于说出了心中所想,在他离开东京的时候,一本名为《大国崛起》的复兴会宣传书在各处学堂发售,书很厚,但卖的极为便宜,而且其中的内容很是鼓动人心.宋教仁来东北的船上一口气就把书读完了,排除书中那种透人心肺的热血沸腾,书中要灌输鼓吹什么,他一清二楚,加上早先所知道的复兴会纲领里面的"集权政府",所以有此一问. 聪明人说话很是省心,大国崛起里面的集权之意虽然透的不多,但宋教仁不是那种一听到中国战舰扬威四海就热血沸腾的青年,他也是搞文宣的,同盟会现在的民报就是他挑头筹划的.杨锐对他的问题并不回避,回道:"确实是如此,不集权中国无法富强." "是国家无法富强,还是百姓无法富强"宋教仁见杨锐承认,便把他这看书看的心中所想说了出来. "先有大家,才有小家.国家不富强,百姓如何能富裕"初中课本里的言语被杨锐提前一百多年说了出来,弄得他自己都莫名其妙,他到现在都记得政治课本上有一副漫画,叫做大河有水小河满.当时太小没细究,后面农村跑多了才知道,大河里的水都是小溪有水大河满,怎么可能大河有水小河满的 杨锐又想起大河小河的时候,宋教仁却道:"民为国之本,国家再富强对百姓有何益即使中国如此贫穷,权贵们还是挥金如土,一掷千金.集权政府如同日本者,也是富者富,贫者贫.请问文先生,若是集权政府,如何才能保证这所集之权不被滥用国家财富不被官员侵占" "无法保证.但是最终的结果无非是权贵拿大头,百姓拿小头,这总比什么都干不成一帮扯皮的好."集权便无法制衡,失衡则必然**,这是无解之局.即使文宣部门使劲洗脑,被忽悠的也只是底层百姓而已,高层那些贵人们谁会信民族主义,怕早就搬进租界里去了吧. "教仁还是不入会吧."宋教仁短短几字,就把和杨锐的距离拉得极大. "不管百姓有多穷,权贵有多富,只要国家整体的财富在增长,那么遁初所求的民主自然而然会到来.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曲折前进.先富国家,再富百姓,再改政体,这是中国民主的必由之路."叫宋教仁进来是想说服他入会的.现在他断然拒绝.杨锐还想做一些努力. "文先生,这样必定会再来一次革命.中国革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如此反复革命,那么国家元气必定大伤.教仁投身于革命,是想建立一个汉人主导的民主国家.国家不必成为一个新的列强,只要人人安居乐业便可.至于民主分权会损失效率,那无甚要紧,别人十年能建成的事情,我们就三十年,五十年来做,没有必要在二十年还是三十年之内就成为多么强大的国家.现在之世界,犹如春秋战国.中国应该不争,自保即可."宋教仁显然对于复兴会的文宣看的极透,知道复兴会有领导中国争霸之意,所以才会有不争.之说. "遁初.世界现在就是弱rou强食,不多给国家抢一些地方,以中国的人口怕终有一日要资源耗尽吧."宋教仁所说杨锐知道,但他还有别的理由. "文先生,我这次是从日本经朝鲜到东北的,沿路感慨良多.拜日俄会战之胜,现在日本已经有吞并朝鲜之举,可这对日本百姓何益现在在朝鲜开矿修路都是日本财阀,即使有部分农民到朝鲜垦荒,但除了一个胜利者的身份,他们和在日本之时毫无差异,照样要交税要纳粮.战争死的是百姓,得益的是权贵,这是打胜了;若是打输了,那权贵还是权贵,最终的赔款仍是由百姓来承担,慈禧对列国宣战之后,庚子赔款能让她痛心分毫复兴会集权之说我不赞同,复兴会要把中国变成一个列强,我也不赞同,是以教仁不便入会,还请文先生见谅."宋教仁说完便对杨锐拱手一礼,而后便告辞了. 杨锐在听完宋教仁话语之后有孝愣,因为他所说的便是好久以前杨锐自己所想的,所以当这番话说出的时候他有须浑噩噩.只待宋教仁走了良久,他才回过神来,悻悻而归. 杨锐再次回到敦化已经是九月,此时美国的股市正在动荡不安,就等着后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