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孩童 (第2/3页)
取出,储放匣内。 张伟磨好墨后,便打发书童去跟厨娘、佣人、护院门一起吃晚餐去了。 他们吃的晚餐就是一些稀饭,没有菜。 主人家吃剩的饭菜,也可以吃,封建社会就是这么的不公平。 生产力低下,一只吃两餐稀饭的也大有人在。 张家雇佣的人都是村里穷得吃不上饭的,出了五服的本家。 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住着,一能混上三餐,这就算不错了,更别还有工钱拿呢。 张家想要招人做事,有的是人争着来。 就像书童狗蛋,家里孩子多,吃不饱,十三岁就进来张家干活,从此之后,家里少了一双筷子,每月还有工钱给家里。 租的张伟家的地来种,每年也不用担心被张伟二叔他们多收租金。家里人自此在村里走起路来都精神抖擞的。 张伟爷爷只有一个儿子,一个孙子。 张伟的爹在京城做官,张伟的娘在家带着张伟,加上侍奉公公、婆婆。 张伟爷爷还有两个弟弟,便委托他们两人帮忙管理家里的几百亩良田,二老又把此事交给他们的儿子去办。 张伟老爹考上了进士,正在翰林院做官,京城居大不易,翰林又是清贵之地,便让家人先在家里过。 只等外放出去做官的时候,再把家人接过去一起生活。 因为知道张伟老爹的成就,所以书塾里的夫子才对张伟如茨看重,把大半的精力都放在教导张伟身上。 夫子也是人嘛,要是一朝中举,不定哪就被分到张伟老爹手下为官。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先结个善缘。 连县令都要给张伟爷爷几分薄面,夫子用心教张伟,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张伟就这样一的,上学、回家,两点一线的过着。 直到快过年了,张伟的二爷爷、三爷爷带着租户运着粮食进城来了。 张伟的爷爷翻开账本看了看,就交给了一旁的管家。 管家接过账本就在一边坐下,噼里啪啦地敲着算盘。 三位老人就在一旁坐着喝茶,聊。 好一会,管家终于把账算明白了,来到张伟爷爷跟前:“老太爷,账目没错。” 张伟爷爷没有话,挥挥手让他走开。 管家走到一边站着,随时听候使唤。 张伟爷爷出声留两位弟弟吃饭,可是二老推辞掉了,要赶紧出城回去,要不然黑都没回到家。 张伟爷爷没有再继续挽留,起身带着管家把两人送出家门。 门外有牛车在候着,二老也不怕路途遥远走到脚痛。 张伟爷爷送完人后,便开口吩咐管家,抽空把家里的粮食越粮铺里卖。 铺子是张家的,对外是租给了管家开粮铺。 挣的钱是张家的,要是出事了,衙门的人就只会找管家背锅。 因此,管家在粮铺做起事来,那是相当的认真、负责。 每月都会去查账,顺便看看有没有什么事情违规之类的。 不过只要不是张伟老爹出了什么大事,县令也不会对张家下手。 县令这个土皇帝不对张家下手,县里的其他乡绅、豪强也不会自找没趣。 毕竟,张家做的又不是什么大生意,并没有断人财路。 书塾也眼看就要放假了,书童的活也随即由每日接送张伟上下学,变成了在张家帮忙干活。 张伟在家也没有放飞自我,依然坚持学习,特别是书法,每日都要练上一个时辰。 然后就是读书,外加锻炼身体。 张伟老爹没有回来过年。 过年的时候,张老爷子领着张伟,带上佣人和礼物去县令家拜年。 接着就是县丞家、主簿家。 至于乡绅和豪强家里,张伟就没有再跟着去。 次年春耕,书塾放假,张老爷子带着张伟回村,看看家里的良田的具体情况。 农耕社会,耕作是大事,关乎着温饱问题,由不得不重视。 张家的良田分别在离县城不远的几个村子,一老、一少坐着马车,带着佣人一一大致看过一遍。 顺便问问租户,看看收上来的租金有没有出入,以此推算帮忙收租的二爷爷、三爷爷家的有没有私吞之类的。 还好,他们没有做那样的事,只是拿了应得的那份,要不然还真不好办。 处理吧,都是亲人,不处理吧,就怕他们变本加厉。 幸好张老爷子每次都要管家对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