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 (第1/3页)
第180章 一行人随即走进家里。 老爷子、张涛、张伟三人来到了书房。 老爷子首先开口问张涛:“涛儿,到明年你的任期就满了。 朝廷准备准备安排你啊?是调任还是升官啊?你有没有向之前在吏部的上官,打听过消息啊?” “是有打听过。我的老上司跟我,大概率是调任。 当朝地方官最高只能做到知州,除了开封府的府尹官职高之外,其他的知州都是从五品,要么就是另外再加的虚职。 要想升到从四品,没有相当大的功劳,或者很深的资历的话,大概率是没有希望了。” 老爷子闻言虽然有些失望,但是脸上一点都不显露。 还安慰起张涛来:“涛儿伱今年才四十四岁,正直壮年,能够做到管理一州的知州,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安慰完张涛后,老爷子便看向张伟:“伟哥儿,你呢?在翰林院工作怎么样?” “回爷爷的话,孙儿现在翰林院任职编修,正七品。 往上还有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至于侍读、侍讲、侍读学士、侍讲学士,这些官职通通都不要想了,孙儿在翰林院,最多也就能做到修撰吧。” 因为当今官家没有选择过继宗室子。 没有太子,没有皇子,所以暂时是不需要这些官职。 刚才在门外,大庭广众之下,人多口杂的,张伟自然要得大义凛然一点。 毕竟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要是传出去了,会有麻烦的。 现在在书房里,只有他们三人,起话来倒是没有那么多顾忌。 “正七品那也不错了。毕竟你也才十八岁。用心好好做,还是很有前途的。” “爷爷过奖了。孙儿明白。” 张涛在一边也忍不住夸赞张伟:“伟儿,你十七岁就入翰林任职正七品的编修。 只要你工作认真,努力,单纯熬资历,九年期满后连升三级,到二十六岁的时候,你就可以升到从五品了。 就算是个散官都好,起码等级上去了。” 一旁的老爷子不解地问道:“做够九年就可以连升三级这么好?” “只要他不得罪人,没有人出手阻拦他的升迁,平时的变现好一点,熬够资历以后,按理来是可以连升三级的。” “伟哥儿真是好样的。” 老爷子仿佛已经看到了,张伟也成了从五品的知州,想到家里可以出现两位知州,老爷子瞬间就高胸就要找不着北了。 两日之后,张家在县城的家里举办寿宴。 整个县城的乡绅、豪强都来祝贺。 时隔一年多,张伟再次见到了陈彬。 此时的陈彬大概已经想通了。 满脸堆笑地过来着祝福的话语。 不一会就连县令也过来张家祝寿。 “老太爷,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县太爷能来给老朽祝贺,老朽真是荣幸至极啊。” 县令跟老爷子客套了几句之后,便过来向着张涛抬手见礼。 “下官新阳县令见过知州大人、见过翰林大人。” 在张涛父子面前,县令的姿态放的很低。 所有的翰林官都可以称翰林,县令对张伟的称呼也没错。 就是到底两人都是平级,称下官实在是有些谦虚了。 “杨县令快快请坐。” “杨县令作为新阳县的父母官,能亲自过来来给我爷爷祝寿,真是给足了我们父子面子。 一会开席的时候,杨县令可得跟我们好好地喝上几杯啊。” “一定一定,能和两位大人举杯共饮,下官倍感荣幸啊。” 一场寿宴下来,老爷子和来宾们都很开心,同时也令张家在新阳县的声望大涨。 因为新阳县距离汴京路途遥远,所以次日接着休息一,张伟一行便赶路回汴京。 一路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汴京。 次日,张伟便回去翰林院工作了。 刚来到衙门,就被告知自己已经被任命,兼任户部员外郎一职。 户部员外郎,从六品官职。 有正职,也有虚职。 虚职就是平时朝廷发生了大事的时候,比如对外战争、连年大旱。 这时候朝廷就会拿出,从六品的虚职员外郎,赏给一些向朝廷捐献一定量钱财的富商。 久而久之,员外就渐渐成为了一些富商的雅称,比如王员外。 张伟接到通知后就去了一趟户部报到。 得知给他的也是一个虚职,就是看到他出的主意,让户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