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我吃定了!_第三百二十三章 大清:我裂开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三章 大清:我裂开了! (第2/2页)

经基本断绝皇位指望,但这不代表胤背后的势力都没了。

    历史上,雍正甚至顾忌于此,还在继位以后与其妥协。封胤为总理议政王,与怡亲王胤祥一样的地位。

    直到后面稳固了以后才对其开刀,但这个时间线,南方朱皇帝闹得太大,把康熙都给活活气死了。

    这些种种,导致雍正判断发生失误,不仅未与胤妥协,反而还采取强硬手段,将胤背后的势力连根拔起。

    这在乱世并无什么问题,乱世用重典,盛世需宽仁。

    可乱世重典,需要依托四个字,兵强马壮。

    雍正很明显不符合这四个字,南方一败再败。直到今年,整个南方基本全丢,就连青海罗卜藏丹津那个弟中弟都敢起兵反清了。

    满清高层贵族早已对雍正颇多微词,而且雍正的性格也有巨大缺陷,康熙曾对其评价“喜怒无定”。

    这在历史上也得到印证,雍正为政期间,不仅严于律己,也严于待人。在他手下便是潜邸旧臣,也不能吃干饭。

    哪怕兄长贪污两百万两的蒋廷锡,也是的确才干颇高。从办学到修治水,样样精通,还画的一手好画。最开始做官也是因为康熙喜欢蒋廷锡的画技。

    那些满清王公、八旗贵胄都或多或少,被雍正各种打压,有些是因为能力不足,有些纯粹是政治打压。

    胤作为昔日参与过九子夺嫡的“八贤王”,其输并非输在能力,而是康熙亲自下场。

    这其实源于康熙对于皇子夺嫡的厌恶,即便胤能力突出,康熙也对其十分不喜。

    胤、胤能进入夺嫡“决赛”,纯粹是胤、胤都看明白了,两边都采取了不争是争的策略。

    胤韬光养晦两年,这次趁着雍正亲征南下,悍然发动。

    短时间里迅速串联聚集起一大批被雍正贬官,以及对雍正极度不满的王公八旗。

    而北京城中的八旗精兵又都被带去了河南、山东二省,胤早有准备,几乎未费吹灰之力便控制了整个北京城。

    北京变天了!

    拿下北京的胤并未直接称帝,而是先行将那些汉人勋贵全部抄家,得到钱粮以后立刻开始大范围募兵。

    被抄家的汉人勋贵很多,其中便有延恩侯朱之涟、靖海侯施世范、海澄公郑安福等。

    这三位,第一个是老朱后裔,法理上还是朱皇帝的远亲,第二个是施琅幺子,第三个是郑克长子。

    没一个好下场的。

    胤掌权后,先是软禁内阁大学士,又一口气罢免大批雍正系官员。并将空出的官职分与那些满洲王公、八旗勋贵,既是笼络也是绑在一条战线。

    仅用数日,北京城便被打造成铁板一块。

    胤旋即突然宣布,立爱新觉罗弘历为帝,并宣称其父雍正无德,遥废其帝号,改遵太上皇。

    新帝年号勘定为“宣统”,意为宣示正统。

    胤则被新帝册为摄政王大臣,随即以新帝名义下旨,向漠南诸部、关外八旗、索伦部调兵入关勤王。

    大清裂开了!

    ……

    杞县。

    “胤、胤这两个乱臣贼子!”雍正毫不顾忌皇室颜面,当着随军文武的面破口大骂。

    胤还好说,胤纯粹是被迁怒的,因为胤虽然脱困了,但其实已经变成了胤的小弟。

    蒋廷锡说:“皇上,当务之急,应当即刻想办法回师北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确实不堪设想,雍正的帝号都已经被废了,留在北京的势力几乎全被瓦解,这个报信的粘杆侍卫还是侥幸逃出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