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转机 3 (第2/2页)
是虞国大夫,虞国国君不听百里奚劝告,而接受晋献公贿赂的白玉和良马,同意晋国假道伐虢。献公灭虢国后,回师又顺道灭掉虞国,俘虏百里奚。后来百里奚作为伯姬公主的陪嫁奴隶被遣往秦国,又伺机逃离秦国跑到楚国宛地,被楚人捉获。秦君听说百里奚非常有才能,想用重金赎买他,但又担心楚国不同意,就派人对楚王说:‘我家的陪嫁奴隶百里奚逃到贵地,请允许我用五张羊皮将其赎回。’楚国答应并交出百里奚。当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秦君亲手解除对他的禁锢,跟他谈论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敢与您讨论这些?’秦君说:‘虞君不信任您,所以亡国,这并不是您的罪过。’秦君与百里奚谈论了三天,认为他果真有治国大才,于是拜他为大夫,把国家政事交给他处理,百里奚因此被戏称‘五羖大夫’,意思是用五张羊皮换回的大夫。百里奚对秦君说:‘其实,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音简)叔,蹇叔比我有才能,可惜没人知道。”秦君问何以见得蹇叔有才,他说:“我年轻时外出游学求官,被困在齐国,蹇叔收留了我。当我想侍奉齐君无知时,蹇叔阻止了我。后来无知被杀,我得以躲过一场灾难。当我游历到周地,那时的周王子颓喜爱牛,养牛成为尊贵又赚钱的职业,我本可以凭着养牛的本领求取禄位,当子颓想任用我时,蹇叔又劝阻我,于是我离开了颓,才没有跟颓一起被他的敌人捕杀;侍奉虞君时,蹇叔也劝阻过我。我虽知道虞君不能重用我,但实在是心里喜欢利禄和爵位,就暂时留在虞国为相。现在想来,我两次听从蹇叔之言,都得以幸存;一次没听,就沦为亡国之奴,因此我认为真正有才能的人是蹇叔啊!’听了百里奚的举荐,秦君便派人带着厚礼去迎请隐居山野的蹇叔到秦国,拜为卿大夫。由此秦君聚集了更多天下英才,秦国实力得以日渐强盛。”
重耳听罢感慨道:“看来,一个国家的荣辱兴衰与为君之道息息相关。而为君之道,说难则难,说易也易。” 赵衰笑道:“何为难?何为易?公子不妨细细说来!” 重耳说道:“先说易处:一国之君,若能做到胸怀万民,亲贤臣远小人,任用有才能的人一起治理国家,则国泰民安、国富兵强。远者譬如舜帝器重大禹,禹王重用后稷,商汤举贤臣伊尹﹑仲虺(音挥),文王拜姜尚为谋、武王倚重周公为政;近者则有齐桓之拜相于管仲,秦君之授能于蹇叔、百里奚。相反,一国之君若无视黎民百姓疾苦,亲小人、远贤臣,骄奢yin逸、草菅人命,则早晚必致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甚至是国破家亡。比如夏启之逸乐、后羿之yin游、夏桀之违常、商纣之菹醢(音海)、骊姬之乱政、易牙竖刁之祸国……真是不胜枚举,无一例外。再说其难处:难就难在,为君之道似乎人人都懂,但真正手握大权君临天下之时,能做到时时处处谨言慎行、摒弃骄奢yin逸之惑、秉持公正慈悲之怀,时时处处能做到辨别贤佞、聆听忠言者,能有几何呢?” 丕豹听罢重耳之言,赞不绝口:“公子所言极是!公子既有如此高见,定要光复晋国才是!做亲贤臣、远佞人之明君,使国泰民安、国富兵强。这将是晋国之大幸!晋国黎民百姓之大幸啊!” 重耳谦然道:“我也就是嘴上功夫罢了,真正实践起来,怕要难及百倍、千倍都不止!得君位难,治理好国家恐怕更加不易!” 狐偃说道:“只要我们君臣同心、迎难而上,再难也不怕!” “对!再难也不怕!”众人齐和。 丕豹:“这次由秦君扶持,公子即位应该是十拿九稳了。” “但愿吧!” …… ………………………………………………………………………………………… 重耳一行人抵达秦国雍城后,秦世子罃出面将其迎入驿馆安顿下来,却一连数日未接到秦君接见的日程安排,大家不免心焦无措。 秦夫人早就想见重耳,可是秦君尚未接见,她自然不能僭越。寡君为何迟迟不见重耳呢?莫非有反悔之心?夫人百思不解。 一日夜间,夫人侧问其故,秦君答道:“不急。这事原本应是重耳求着寡人的,若过于热情主动,让他以为是寡人求着他的,日后必然怠慢寡人。” 原来不是反悔,夫人放下心来,劝道:“可重耳不同于夷吾父子,是通情达理之人,吾君不必有此顾虑。” 秦君说道:“那可不一定,寡人总要亲自检验才知。” “吾君谨慎行事没有错,只是……一味拖延下去,若子圉嗣位并朝觐过周王,木已成舟的话,吾君就不好再另纳重耳了。” 秦君思忖半晌,说道:“那好,寡人明日接见重耳。” “吾君英明。”夫人松了口气。 “怀赢今日情绪如何?”秦君问。 “还那样吧,时间长了,自会慢慢好起来的。” “这些日子,夫人多留心她吧,小心她再……想不开。” “那是自然。吾君放心,臣妾已安排可靠之人昼夜不离左右,密切关注她的一举一动。” “嗯……唉……”秦君陷入沉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