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汾玉人_第十七章 强国 1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七章 强国 15 (第2/2页)

回去请求大王增添兵马将士,方可赴敌呀!”

    成得臣说道:“那就烦请斗大人走一趟,以速为贵!”

    “末将遵命。”

    斗越椒不敢耽搁,日夜兼程回到郢都来见楚王,启奏子玉请求增援与晋军交战事宜。

    楚王真是又气又无奈,怒道:“寡人屡次告诫他不要与晋军作战,他却抗旨不遵,强要出师,能保证打赢吗?”

    斗越椒:“子玉先前已在大王面前立下军令状,发誓如若不胜,甘愿按军令处置,想来他是胜算在握的。”

    “这个子玉啊!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楚王无奈于子玉执拗,只好依了他。

    斗越椒领着楚王增派的数十车乘、几百士卒返回宋国驻地,成得臣一看就这么点增兵,心里更加堵塞不悦,扬言道:“如今连大王都小看我!怎么?即使不添新兵,难道我不能取胜?再不立功,我得臣何以自处?何以见人?”

    当天,成得臣便汇合四路诸侯之兵,拔营起寨,如骤雨疾风一般,直逼晋侯大寨。

    宋国人见楚军撤去,无不欢呼雀跃、敲锣打鼓、感恩晋侯。

    ……………………………………………………………………………………………

    碟探飞报楚军将至,晋文公急忙召集诸将帅商议计策:“宋围已解,接下来是战是退,请各抒己见。”

    先轸说道:“微臣主战!宋围虽解,但楚国在中原势力众多,只有挫败楚国,方可安定中原;再者,楚军自从伐齐围宋至今,已是疲劳之师、强弩之末,我军战必胜之,因此势在必战,万不可临阵退却,错失良机!”

    狐偃虽然也主战,但深知文公心存顾虑,心想不如挑明了摊开让大家理论清楚,取得一致,于是说道:“为报楚恩,昔日国主在楚王面前曾有承诺,‘他日晋楚兵戎相见,定将退避三舍’,现在如果迎战楚军,是言而无信。国主向来不失信于人,难道要失信于楚?何况宋围已解,不如信守诺言,退避三舍。”

    其他将领都艴然不悦,纷纷说道:“一国之君避让他国之臣,这岂不是奇耻大辱?不可,不可!”

    有人说道:“一舍是三十里,这三舍就是九十里,退避三舍的话,我军气势全无,还怎么打仗?”

    “就是!我们又不惧怕楚国,岂能避让?”

    赵衰说道:“成得臣虽怙恶不悛,但楚君恩惠不能忘,所以,我们避的是楚国,非成得臣。”

    诸将说道:“我们退让,倘若楚兵紧追不舍,怎么办?”

    先轸:“如果我们退,楚军止,或者退,说明他们也想各自为安,就此罢战,便不会再去围攻宋国。如果我退而楚进,那就是以臣逼君,是楚国无理。退避三舍,是我军底限,三舍之地,便是我军反击之时!”

    文公点头,说道:“主帅所言极是!”众将领也认同其理,纷纷附议。

    于是文公下令:“三军俱退!退避三舍!”

    晋军退避三舍后,文公问元帅:“此为何地?”

    先轸答道:“禀国主,此地为城濮。”

    “好,安营城濮。”

    晋军扎营不久,齐孝公命令上卿国懿仲之子国归父为大将、催夭为副将前来助战;秦穆公派遣次子小子恽为大将、白乙丙为副将前来助战。宋围已解,宋成公立刻派司马公孙固来到晋军拜谢,然后也留在军中助战。

    多了三路援军,文公大悦,一一接见,安顿休息。

    …………………………………………………………………………………………

    却说楚军见晋军移营退避,无不欢喜得意。斗勃说道:“晋侯以君避臣,我们也算挣回了面子。不如就此打住,班师回朝,虽然没什么功劳,也可免于负罪!”

    成得臣怒道:“我已立下必胜军令,又请兵添将,若不取胜,何以复命?晋军既然退避,说明气焰已衰,我军现在不趁势追击,更待何时?”

    于是成得臣传令快速前进。楚军行九十里,恰与晋军对峙于城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