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歌谣 (第2/2页)
> 突如其来的满足感,让黄蓁觉得此生没有错付?黄蓁不知后人如何评说自己?但可以确定的是,史官在此必要留上一笔,就足矣让自己此生无憾? 多少须眉男子抛头颅,洒热血,以求马革裹尸? 多少有识之士头悬梁,锥刺股,为了青史留名。 而我黄蓁一介弱女子死生两世,立下这擎天功劳,足以慰藉平生笑傲史林了,亦不辜负自己的姓氏和血脉?爹娘地下有知也会倍感荣耀?就从这些荣耀,爹娘也当浮一大白。 如此一想,积压在心中的所有的不甘与怨恨,如积雪遭遇暖阳般缓缓退去了,原来老天让我携恨归来,自有其用意所在? 回到家里后,见出来迎自己的居然是汤驷? 黄蓁打量着汤驷,见他比在家时,脸上多了几许风霜?不过人看着倒是精神了不少? 黄蓁诧异的问道:“是什么时候回来的?不是说要下月才能到家吗?” 汤驷笑着见礼道:“属下从码头回来就直接去了铺子,可李中说您刚从铺子里出来,属下就赶回家里来等您,要办的事情顺利,属下就提前回来了。” 黄蓁指着招娣手里的点心,说道:“回来时拐去了城隍庙,进来一起尝尝,你这趟出去可是了不得了?如今邬泥泾这个小镇因你之故,早已声名在外了? 恐怕用不了多久?世人就算不知松江府在哪里?闭着眼也能找到邬泥泾了?如今邬泥泾客商往来热闹的很?很多百姓也跟着获利不少?” 汤驷谦逊地说道:“都是姑娘的功劳,我们织的棉布与众不同?质地又好,价格也中肯,得到了客商的认可,一经现世便引起了世人的注目? 连属下也跟着沾光,被各地客商所看重。” 黄蓁有些自得地说道:“棉布好我是知道的?可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大家的齐心协力,和你这一路向南奔波,哪有今时今日的盛况?所以你是当的起我这一声辛苦的?”
汤驷说道:“那也是姑娘教得好,属下这回出去才知道我们的棉布有多出彩?领先了同行许多?回程时属下又一路走访询问?结果是我们棉布,又是所有同类棉布中销的最好。 属下一路走一路接订单,属下的荷包如今可是满载归来,不出一年,我们的生意就能遥遥领先同行。还有就是许多州府已经开始用上姑娘研制的织具。 凡是人多热闹处就有人在热议,都说松江府出了个织女星?改造了纺织用具献给了官府,都说您是大善人呢?” 雀儿听了忙问道:“外面的州府的人,也知道我们姑娘?” 汤驷与有荣焉地说道:“自是知道的,官府颁发行文时可是着重提起的,那些告示张贴在闹市区,姑娘的名字就在告示上,自然是人人都知道的? 不识字的人,就站在那里听衙役大声喧读,好大的阵势?人围着里三层外三层,好多人都在夸咱们姑娘呢?” 雀儿高兴地拍手说道:“今日出去去城隍庙,就听到有人把姑娘的事情,编成歌谣来传唱。” 阿婆听了关心地问道:“是怎么唱的你学来听听?屋里的气氛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大伙开心地讨论着,雀儿和招娣就绘声绘色学起来。 黄蓁和汤驷相视一笑:“你远途回来且好生歇几日,生意上的事我们明日再议,不差这一日半日的?” 汤驷谢道:“多谢姑娘体恤?属下也有此意,接着又顿了一下,问怎么没见到姑姑?” 黄蓁说道:“姑姑此番去了临安府?说是族里有事请她回去相商?过些日子就回来。” 汤驷迟疑着说道:“属下前几日在湖州码头,见到一人背影像是姑姑,正欲上前打招呼时?却又不见了人?属下还以为是看差了?原来姑姑是去了临安府?” 黄蓁悬了许久的心终于落了下来,看来自己所料不差?姑姑果然去了湖州,不知道她和陈老帮主的谋算能否成功?此中凶险不足为外人道?有一个行差落错便是粉身碎骨? 心里不禁连连默诵佛号,祈求菩萨保佑。 为了不让汤驷看出端倪来,黄蓁强压制着情绪说道:“人有相似?那你应该是看错了?昨日接到姑姑托人带回来的信,还说临安府呢?今日冬雨缠绵甚是恼人? 她每日抱着手炉躲在屋子里,道是辜负了西湖美景?” 汤驷困惑地挠了挠头说道:“姑娘说得对,人有相似,那应是属下看错了也说不定?” 黄蓁撑着笑容说道:“今晚让阿婆加菜为你接风洗尘,你先去歇着去,汤驷点头退下。” 黄蓁对阿婆说道:“今日让厨房多加几道汤管事爱吃的菜。” 阿婆说道:“老奴见汤管事回来时就备好了,姑娘可有什么想吃的?说着话音一顿,忙问您脸色看着不好呢?” 黄蓁抚着脸问道:“怎么我的脸色不好吗?没觉得怎样啊?” 心里暗道,还真是瞒不过阿婆去?明明在心里已经给自己做了很多道防线,但咋闻之下还是落出了端倪,恐怕是连汤驷也没瞒过去?又何况是一手带大自己的阿婆? (此章完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