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23生死 (第1/2页)
伍德一也没想到他会一语成谶?济王夫妇还真似飞天遁地了一般?他带着一千多人沿着运河两岸搜查了十几天,恨不得挖地三尺?急的头发都白了一半,济王夫妇还是踪影皆无? 朝野上下因为此事也纷纷攘攘?伍德一也曾疑心过槽帮? 但看过探子报上来的密函,连理宗皇帝都不相信是槽帮所为?陈凛此时自身尚且难保?哪来的精力来筹谋别人? 这十几年来,理宗皇帝借着史弥远的手,凡是和济王过从甚密的派系贬的贬罚的罚,济王一派早已连根拔起,况且事情又过去了十几年。 不相信还有人会冒着灭族的风险来为济王筹划?所以理宗皇帝更愿意相信济王已经葬身水底,不然济王哪来的本事能在禁军的眼皮子底下玩失踪呢? 虽然理宗皇帝在心里说服着自己,但时不时冒出的不安情绪?还是会让他心烦意乱,坐卧不宁。” 这时内侍董宋臣进来提醒理宗皇帝,皇后娘娘派人来请官家去大殿,为太后娘娘敬香,皇后娘娘已经到了殿上。 理宗皇帝听了内侍的话,压着满腹的不耐烦甩了下袖子,起身出门的那一刻脸色悲凄,浑身萧索,任谁看了也是一副孝子贤孙的模样。 董宋臣似乎是司空见惯了的模样?瞥见理宗皇帝变脸的速度,缩了缩脖子,头伏的更低了。 大殿上拜祭完毕,理宗皇帝召了左丞相郑清之御书房叙话。 理宗皇帝问道:“诏丞相来是想问问?丞相对济王落水失踪一事的看法? 左丞相郑清之回道:“不满官家所说,微臣也觉得那日伍德一所说甚为荒唐?不足以取信天下? 近几日微臣把随行去湖州的禁军,逐一地查询了一遍?得到的口供确实和伍德一所说一致,上百的禁军竟无一人注意到,济王爷是怎样落水的? 可但凡官府出行的船只都会定期养护,臣还特意从船务处调取了养护记录,又是漏水又是走水的?臣也疑心有人在作怪?出事的地点的确是水流喘急。 当时伍德一发现不对?立马派人封住两端河道,派水性好的军士下去打捞,整整四个人啊,不管生死总会露出些马脚来吧?怎么会一丝痕迹都没有发现? 可若真是有人谋算那就更是说不通了?济王殿下已经囚禁了十几年,当年和他走得近些的人早就销声匿迹,哪来的人手为他筹谋?臣愚钝,还是百思不得其解?” 理宗皇帝烦躁拍了下桌子道:“这也是朕想不通的地方?就算是被水冲了出去?或死或上总要有痕迹的,如今算怎么回事呢?丞相可有什么良策?” 郑清之沉吟一会说道:“有人筹谋也好?巧合也罢?到了此时官家都不必在理会了?只管下诏为济王治丧,看在同宗血脉的份上,赏他一份死后哀荣。” 理宗皇帝想了下道:“可万一济王遇险归来?天下人会会不会觉得是朕不念骨rou亲情?到那时朕该如何自处?” 郑清之说道:“济王有此番劫难不死也得死了?不是官家狠心?是天下不能容他?万一他落到有心人手里?以他为饵,致使江山不稳?到时朝廷再在他而动荡不?此中危害之大,官家可曾想过后果?” 理宗皇帝起身来回渡步,思虑半响方才说道:“丞相所言何尝不是朕所虑?你我君臣相得此乃社稷之福,但朝臣那里?还有皇族宗亲的长辈如何肯依?” 郑清之上前一步拱手道:“官家若是觉得可行,臣愿意前去斡旋,和宗亲长辈陈明此中厉害?请诸位宗亲族老以江山社稷为重,官家以为如何?” 理宗皇帝感触颇深地说道:“丞相不愧为国之柱石,朕每逢遇到烦难之事?都是卿家挺身而出为朕斡旋,朕都记下了。” 郑清之躬身行礼道:“为君分忧乃是人臣本分,官家对臣的知遇之恩微臣铭感五内,请官家静候微臣的消息?不过事关济王,还应该暗地里细细查访,不可放松。” 理宗皇帝抚须点头道:“此事由卿家安排就是,找个事由莫要惊动臣工?然后早朝时让御史递个折子上来廷议?免得最后落人口实?郑清之满口应下。” 理宗皇帝多日来积压在胸口的郁气方才顺了,郑清之还真是个妙人?他本是由史弥远提携而官至丞相位。 在史弥远把持朝政的那十年间,他一直游离在权力的边缘,总是能恰到好处地为理宗皇帝解围,争取政治空间,又能不为史弥远所嫉。 郑清之能帮助史弥远排除异己,所以才会屡屡高升,同时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史弥远的看重。在权力的漩涡中左右逢源,堪称官场不倒翁。 在理宗皇帝的眼中,济王赵竑早就应是个死人了,这些年也不是没有机会动手?只不过中间碍着杨太后。倒不是杨太后心慈手软不忍下手?不过是用济王来制衡皇帝而已? 说白了济王是太后给自己留的后手,这些年来后党,相党像是两座大山一般,压在理宗皇帝头上,所以民间才有了渊默十年的笑谈? 他这个皇帝竟在朝臣和百姓眼中活成了笑话?不是不恨而是不敢恨?济王赵竑不就是个例子? 理宗皇帝恨得心头日日滴血,但除了忍他没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