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如意 (第2/2页)
联合蒙古大军在蔡州形成合围之势。 据探子讲,金哀宗明知大势难挡,又不想当亡国之君?就将皇位传给了完颜承麟,自己每日里只管缩在屋子里饮酒作乐。 蔡州如今岌岌可危,金国已是强弩之末,一旦城内粮草殆尽,便是金国灭亡之日,想来也就这月余的时间,便能见分晓了。” 汤北臣仰头干了杯中酒,呼了一声痛快,虎目含泪道:“一百五十余年来,压在我大宋人心头的屈辱,我宋人无一日敢忘,壮志饥餐胡虏rou,笑谈渴饮匈奴血,合该岳武穆含笑九泉。 说着拿起壶中酒洒在地上,这壶酒祭奠岳家军英魂,家仇国恨一遭得报,英魂不远,后辈小子以此酒祭奠英魂。” 看到汤北臣如此模样,陈世元亦有些动容,也端起酒杯陪着祭奠了一番。 黄蓁自接了圣旨那日起,来铺子里送帖子的就没断过,有人更是神通广大地找到了家里,松江府的官宦,名流,商贾,家中女眷齐出,有的竟是连听都没听过的陌生人。 黄蓁把两边的应酬,统统地交给了阿婆和汤驷来cao心,而她以守孝不宜出行为名?躲在家里,每日在家里借着看书,练字来打发时间。 红姑看着黄蓁如此的通彻练达,锋芒内敛,暗自赞许,若不经意间忽略了姑娘的年龄?她会有种错觉,出入在她眼前的姑娘,仿佛是位饱经沧桑的老人。 任是日月轮换,世事变迁,犹如遗世独立的高人,时光荏苒不会惹她动容?亦不会让她有半分微澜? 除了常来常往的几户人家,黄蓁一概不闻不问?这日阿婆要带着人回老房子那里除尘,临要出门时,黄蓁吩咐道:“阿婆,您带上些年礼,去孔镇长家里拜访一番。” 阿婆一愣便明白了,说道:“是老奴疏忽了,这就去安排,东西都是现成的,在节礼上再填上一成可妥当?
黄蓁略一思索说道:“按以通家之好的礼节就好,您看着安排,替我谢谢孔镇长往日的照拂,闲谈时言语上亲近些无妨,若是问很起接旨的事,简单的说个过往就好。” 略一思索明白了黄蓁的用意,阿婆爽利地说道:“若是遇到了邻居问起?老奴只会说天恩浩荡?不会与人前炫耀?以免让人听了心里不痛快?省的遭了小人的眼?” 黄蓁听了频频点头,说道:“还是阿婆您想的妥帖?” 哄得阿婆眉开眼笑的出去,看着阿婆的背影,红姑感慨的说道:“虽说阿婆是见识有限?但为人却守拙随份,又不愚钝?家长里短的门道更是无师自通?” 黄蓁含笑回道:“世情练达皆文章,同样是读书,有人读成了书呆子五谷不分?有人却能活学活用金榜提名,您瞧着阿婆是不识字?却自有一套记账的方法。 家里历年来的银钱出入都经她的手,从前爹爹在时也是如此,几年前的帐本指出来,一个铜板都不差的?爹爹在时就常说,阿婆是管家里的举人。” 红姑听了抿着嘴笑起来说道:“我几日前去厨房,见阿婆和厨娘在对账,我好奇之下就瞟了一眼账本,鬼画符似的记账法,也亏的她想得出来?” 黄蓁说道:“人为万物之灵,血脉里天生就潜藏着创造力,远古时期的人们在骨头和树皮上刻字时,也是因为对生产力有了需求? 那时的人们绝没想过?简单的文字洐生成了书法,又延伸到了本朝?已是百家争鸣,不单单只是因为需求而存在?还无形中满足了文人墨客的日常鉴赏。” 红姑看着黄蓁一副老成的模样,想着过了年姑娘又大了一岁,也不知这阵风什么时候过去?不管主子去到哪里隐居?走之前总要见上一面才好? 要不日后山高水远的,何时是个头呢?总要安稳无虞之后,才能想着一家团圆的事? 黄蓁发现红姑有些走神,双眼放空地看着她,不知在想什么?就疑惑地喊道:“姑姑,您盯着我看做什么?” 被黄蓁一唤红姑才回过神来道:“喔?没事,没事,就是觉得您说的有道理?要不怎会有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说呢?时间就在这样的繁杂琐事中,不疾不徐地迎来了新年。 在烟花爆竹声不断的正月里,传来了我军前线大捷,曾经不可一世的金国覆灭了?压在宋人心头的噩梦彻底消散,从朝廷到州府,从氏族到贩夫走卒,如同重新活过来一般。 街上随处可见的处在欢声笑语中,见到了都要互相恭贺一声,而恭贺新词不是新年如意?而是金国覆灭了,就连各地学堂的学子们,也是聚集在一起,商量着怎么给朝廷上贺表? 刹时整个国家的情绪都鼎沸起来?称得上是普天同庆,除夕夜百姓们都自发地涌上街头,奔走相贺。 而茶楼酒肆的生意对比往年红火了几层,伙计的荷包也都鼓囊起来。 说书先生口里的台本,自发地都换成了蔡州大捷,我军神勇,官家圣明烛照等等字眼,收复江北失地终于有望,臣民等人便把期盼的目光一致放到了长江以北。 (此章完结) 喜欢这本书的读者,可以收藏一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