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鼎革_第5章 母女伤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章 母女伤怀 (第1/4页)

    夜色初临,兴隆街上仍是人来人往,商铺店肆红灯高挂,沿途商贩喧嚷叫卖。

    混迹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红尘气息浓郁热烈,薛蟠生出恍如隔世之感:

    终于离开那个魔窟地狱了!

    终于囫囵个儿出来了!

    老天爷到底是没瞎啊!

    “明明长得像个小娘们儿,怎的这等心狠手辣!”

    身上痛楚未消,薛蟠疼得呲牙咧嘴,不时嘀咕抱怨。

    但不敢大声说出口,且贼眉鼠眼地张望,生怕附近藏着某人的耳目。

    在柳宅时精神紧绷尚不觉得,现在安全了放松了,浑身上下里里外外哪儿哪儿都痛。

    他一边不住手地揉搓着,一边加快脚步,只想赶紧回家,家里最安全!

    ……

    荣国府东北角的一座小庭院。

    此处为荣国公暮年静养之所,名为梨香院。

    小小巧巧,约有十余间房屋,前厅后舍俱全,薛家进京后即暂居此处。

    这院子妙就妙在有一门通街,也即宁荣二府之间的夹道。

    薛家人可就走此门出入,不必兴师动众绕道,这点儿最为薛蟠所喜。

    平时,薛姨妈会在饭后或晚间去荣府,或是与贾母闲谈,或是与王夫人相叙,增亲戚情谊。

    薛宝钗则与黛玉、迎春姊妹等一处待着,或是看书下棋,或是作针黹,日子平淡。

    时值仲夏,天气已暖。

    庭院中几株老梨树枝繁叶茂,挂着一个个青色带黄的小果子,随风摇曳不止,暗香阵阵袭人。

    后屋正堂,一位四十余岁、风韵犹存的妇人,正慵懒的坐在椅子上发呆。

    正是薛蟠之母,因与贾政之妻王夫人是同胞姊妹,故被唤作“薛姨妈”。

    自去年全家进京,至今已有半年多时间。

    虽依附于贾家,仰人鼻息,看人脸色,她对现在的生活尚感满意。

    尤其欣慰的是,儿子薛蟠入读贾家义学,令她不必再每天cao心忧虑。

    依她的想法,贾府乃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最是教子有方。

    在贾家家塾中受教,自然远胜她这样的内宅妇人。

    如果早些将蟠儿送去就学,也许就不会沦落到如今的境地。

    现在也不算晚,蟠儿纵然读书不成器,有人严厉管束着,至少不会再胡闹闯祸。

    先前一时不察,他竟犯下人命案子,真令她日夜忧思,寝食难安。

    不久前从jiejie处得知,主审此案的金陵知府与贾家有故,故将此案遮掩了过去。

    端是走了大运,若没这层关系,还不知怎么办才好呢。

    可见人活于世,自家成不成才倒是其次,断不可少了权势之家的庇护。

    有了这等感触,才促使她厚着脸皮,始终赖在贾家不肯离开。

    别的也不敢奢望,只求这孽障安下心来,别再惹是生非。

    过两年给他娶个门当户对的妻子,也省的自己整日cao不完的心。

    只要有了孙子传下香火,也就算对得起薛家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了……

    薛姨妈坐在梨花木的圈椅上,端着茶盅却不喝,只顾痴痴的想着儿子的将来。

    忽听得女儿命侍女挑灯,说是光线有些暗,她方醒过神儿来。

    扭头瞧去,女儿花容月貌,温柔贤淑,真似仙女儿一般。

    不禁心生愧疚。

    若非混账儿子拖累,就凭女儿超凡绝俗的才貌品行,岂有落选之理?

    jiejie家的元春能比宝钗更好不成?

    “唉!”她不禁发出一声哀戚长叹。

    明明是条振兴家族的“终南捷径”,如今彻底断绝!

    维持薛家的重担只能落在蟠儿身上,可他又是个不争气的!

    真真叫人无奈啊!

    “妈你怎么了?哥哥的事儿不是了了么?我想他以后会学好的,你也无需过于忧心。”

    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乌黑长发挽成纂儿,与丫头莺儿对坐桌子两侧,正做着针线。

    只剩一点儿收尾的活儿,故天黑了也没停下,刚还让莺儿挑拨灯芯。

    她最善察言观色,便是宝玉房里二三等的小丫鬟也能熟知姓名性情,更何况是自家母亲?

    听到薛姨妈叹息,只略一想,便猜出何故,善解人意地笑着开解。

    薛宝钗正值豆蔻年华,容貌丰美,肌骨莹润,更难得品格端方,举止娴雅。

    这微微一笑,宛如牡丹花开,华贵雍容,别有风采。

    薛姨妈见状,愁绪稍解,又生出莫名的心思。

    或许薛家的前途,还得落在女儿身上。

    不想也坏了宝钗的心情,她便不提那些糟心事儿,只说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