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烟草征税 (第2/2页)
…… 大明宫。 夜色已深,灯火辉煌,内监侍女,寂然无声。 永隆帝仍在伏案批阅奏章,面上带着倦色。 国事繁重,可忧者多,可喜者少,立国未及百载,竟有飘摇之势。 满朝公卿,大言者多,任事者少,后者往往还要被群起而攻之。 歪风渐起,凡事只论阵营敌友,不看是否于国有利。 他叹了口气,翻开新的奏本。 正是柳湘莲所上。 神色不觉一喜,顿时来了精神,难道那小子又有新主意? 待看清了题目,有些愕然。 征烟草税? 烟草! 永隆帝眉头皱起,感觉荒谬绝伦。 此子难道连朝廷一贯禁烟都不知的? 若是征税,不就意味着不再禁止了? 忍着心头不悦之意,粗略往下看。 渐渐陷入思索,甚至颔首赞同。 最后,起身踱步。 烟草此物,他也知晓。 点燃后,吞吐烟雾,人为之陶然如醉,精神爽利,如似神仙。 非中国原有,而是数十年前自吕宋国传入,名曰“淡巴菰”,也叫‘醺’。 最初在福建漳州等沿海之地种植,盖因当地出海谋生者众,在外染上恶习,带回种子种植。 当地官府不上报,朝廷自然不会知晓。 不料,此物竟然蔓延开去,至今日内陆乃至荒寒北地也有种植。 医者多言其有驱寒效果,也有用于防瘴气的。 但是,不夸张的说,此物实为一大祸患!
之所以传播速度极快,就是因为种植此物获利丰厚。 “一亩之收可以敌田十亩” “关外人至以匹马易烟一斤” “边卒携一缣值三四金者易二马,烟草三四斤易一牛” 小民无知,贪图厚利,怎能不“争趋焉”? 结果就是,吸食者渐众,种植面积越来越广。 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 而江南地方,不仅普遍种植,且“老少男女无不以烟相矜诩”,“三尺童子,莫不食烟”。 太上皇时,多有地方官上奏,称此物占用良田,靡费人力,请求禁止。 太上皇听从意见,下诏禁止种植,违者罚没。 但众所周知,效果不佳,反倒越禁越烈。 最后有令不行,只按照寻常货物征税。 有人为之感叹:“愚民废农偏种烟,五谷不胜烟值钱。岂知谷贱饥可饱,忍使良田滋毒草。” 想到此处,永隆帝不由感叹朝廷威信不足,以致政令不行。 其实,他想错了。 不是熙朝不行,而是在烟草面前,哪个朝廷都不行。 另一时空,几乎相同时期的崇祯帝更狠,直接颁布禁烟条例,对吸烟者处以极刑——“敕禁私贩,至论死。” 有位举人入京赶考,仆人不知此令,抽烟被人发现,斩首! 可就是连洪承畴都要吸烟,说北地严寒,兵卒不吸不行,生性执拗的崇祯也不得不屈服。 不仅大明如此,满洲也渐染其俗,皇太极颁敕禁令,严禁“出境货买烟草”。 最后结果是,越禁越盛,待到清末就变成了烟草税,成为重要税源之一。 “竹爇淡巴菰,口嘘云雾。决裁堪达罕,手控弓弦。”——此乃满清的烟枪将军。 永隆帝思之再三,反复想着奏本中所言“寓禁于征”四字。 斟酌良久,终于露出笑容。 通过有限的几次出手,永隆帝也渐渐瞧出柳二郎办事的思路。 并不像某些臣子那样,直接朝最难办的问题出手。 这小子总是在找一些似乎关系不大的小处着手改变。 实则是为了起到“分化瓦解”的效果,不至于遭到外界一致反对。 或许等想反对的那天,朝廷已经度过危机,能够放手改革了。 永隆帝忽然想到,加征当税的事儿现在还有人不消停。 谕旨下发,户部部议,明发地方,立刻有地方官为增加百姓负担叫苦。 所以明年能征收上来多少当税还不能确定。 这次的烟草税,他不想直接发出旨意,还是让朝臣去讨论商议吧。 柳主事总是这般小心翼翼地试探,何时能做出成果来? 永隆帝对他的谨慎忽生不满——你这可不是臣子为君效命的态度呀。 干脆亮亮相吧。 于是命内监前去传旨——着户部主事柳湘莲明日参加早朝,商议烟草征税事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