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8章 夜访严东明 (第2/3页)
/br> ……” 神舟付属于数字产品分销,而硬件研究院只是说法上的高大上,实际上现在只有Mp3的国产化替代研究。 吴楚之滔滔不绝的讲着,严东明耐心的听着,没有一丝的不耐烦。 在他看来,也算是为严恒了解了解,闲着也是闲着。 良久,待吴楚之讲完,他疑惑的开了口,“所以,小吴,你需要我这个官员出身的人来做什么?” 吴楚之笑着摇摇头,“严伯伯,您错了,我不是看重您的官员身份。我是希望您能辞职出来,加入果核公司。” 说罢,他顿了顿,继续说着,“严伯伯,我们先抛开意愿不谈,来分析分析您的优势。” 严东明讶然失笑,戏谑的说道,“行,你分析分析。” 他着实看不出来自己有什么优势。 恐怕,自己的政治人脉,才是优势吧。 严东明神色,吴楚之不是不懂。 官员下海,我们更多会关注原职位给他提供的资源,但很少思考原职位对他的要求,也很少留意他自身的特质。 这一点,在现在不仅仅是一般人认识不到,就连很多官员也认识不到。 比如丁磊加盟乐视超级汽车,济宁府知府梅永红去华大基因…… 围绕辞职官员和商业机构的得失,最常见的观点是:官员提供体制内人脉,企业提供市场化高薪。 在这个逻辑里,辞职的官员往往被默认为是游离于企业日常经营体系之外的“座上客”。能做的,也就是打打招呼、通通关节之类“刷脸”的活儿。 但公平地讲,这些下海官员,就凭这获得了企业的高管职位? 企业对其期许,真的是“看客+说客”吗? 事实未必是如此。 衙门里面的官员,具备一些普通人没有的特质。 而且,经过三生三世的锤炼,吴楚之此刻挖严东明,是因为他发现华国衙门的管理体系,实际上是全世界最好的公司管理体系。 ‘学而优则仕’、‘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让衙门里面的高素质人才人满为患。 吴楚之直接了当的说着,“您曾经主政过地方,而且成绩显着。说您不懂经济?那完全是胡说八道。 宦海沉浮多年,说您不懂管理?恐怕,从管人的角度来说,绝大多数的企业家都不如您在行。” 严东明着实有点愣住了,“可是我不懂企业管理啊,我也不懂你这个IT行业,你刚刚说的一些名词,我以前听都没听说过。 小吴,伯伯先不说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你这个想法草率了。” 吴楚之递过去一支烟,给严东明护着火点燃后,笑着问道,“严伯伯,您觉得企业管理是什么?” 严东明没有急着回答吴楚之的提问,而是聚精会神的看着他。 他知道,吴楚之并不是想听他的答桉,而是用设问的方式,树立一个问题。 当年,他给这小子解惑的时候,也经常这么做。 果不其然,吴楚之自问自答起来,“所有企业,经营体的管理对象无非涉及四个主要方面:人、财、物、产品。 这也就是企业运营需要管理的四条主线。 我们抛开产品不谈,这是不是和衙门一把手的人财物三权是匹配的。” 严东明笑了笑,“有点新鲜。” 吴楚之双手一摊,“我给您举几个例子,您看看。” 说罢,他想了想,“比如,我小舅原来的天晶公司,有100来号人,所有人都直接向董事长和两个副总汇报……” 吴楚之将以前天晶公司存在的管理弊端说了出来,而后问道,“如果是您,您从衙门管理的角度,您会怎么做?” 严东明想了想,不确定的说道,“我可能会首先开一个务虚会,让所有的中层干部都参与,对公司的整个制度、治理机制、流程进行一次系统的讨论,达成共识,确立原则。” 从吴楚之的讲述中,严东明清楚,龚明和李富根最大的问题在于管理的太细,这个问题需要从制度和决策机制上面来梳理。 吴楚之点了点头,“您说的没错,事实上,我就是这么做的,只是当时我没有召集中层干部,而是和龚叔、李叔详谈了一次。” 严东明笑了笑,这不是吴楚之的手腕问题,而是年纪问题。 他很理解吴楚之的做法,在真正树立权威之前,他必须以来龚明和李富根的支持,所以先说动他们是最合适的。 严东明接着说了起来。“而后,我会确定一项制度,保证每月或者每周定期召开班子会。 各主管部门副总如果有重要决策认为是需要大家讨论的内容,经过我同意可以上班子会讨论。 班子会基本上对所有讨论的问题,都需要有一个很明确的决定。 出席班子会的各个副总都必须对每一个上会的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我听取多方面意见后做出一个决定。” 吴楚之还没还说什么,叶小米抿着嘴笑了,“严伯伯,我现在理解吴总为什么要邀请您了。您的做法,和吴总完全一致。” 严东明疑惑的看了一眼吴楚之,“这在企业行得通?企业不是觉得这种会很没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