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168章 名正言顺事可成,运筹帷幄算度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8章 名正言顺事可成,运筹帷幄算度深 (第2/2页)

>
    他在等待那一刻,上下统一思想,士心达到顶点。

    所以,李渊的态度有微妙的转变,他的语气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当他第一次听到兴国寺兵的逆反之言时,他并没有治他们的罪,但却显得非常生气。

    他义正辞严地说道:“公等并是隋臣,方来共事,以此(自立为皇帝)劝孤,臣节安在!”

    但当他听到裴寂和刘文静的肺腑之言时,便不咸不淡地说:“事不师古,鲜能克成。诸贤更宜三思,以谋其次。”

    其实,对于如何“谋其次”,李渊心中早就有了定计。

    他只是想看看跟随他的部下的决心和勇气,更重要的是,他在等二个人的到来。

    那是他的大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

    他们当时远在关中和河东,虽然李渊早有谋反的计划,让他们逃归太原,但他想看看天命,是不是真的在他李氏一族,是不是真的应验在他李渊身上。

    李建成和李元吉,有惊无险,姗姗来迟。

    该来的终于来了。

    李渊大喜,造反这种灭身亡族的大逆之举,风险当然非常大,现在最重要的二个儿子,安然无恙回到自己身边,可谓是天意遂人事,前程可期。

    至于其余的亲族,实际上他也没办法一一照顾,他们只能自求多福了。

    事实上,当李渊起兵之后,他的三代亲族,很多人被隋朝官吏捕杀,其中李渊的第五个儿子李智云,因为年纪幼小,当李建成逃归太原时,没办法带上他一起上路,被隋吏逮捕,送至长安斩首。

    造反,是要出人命的。

    李渊其余的亲族深刻知道这个道理,在关中的李氏直系,只剩下造反和逃跑一途,否则必死无疑。

    这种只能往前走的局面,成就了李氏很多英豪,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造反也是整个李氏家族捆绑着一起上。

    李渊庆幸上天眷顾,自己最核心的几个儿子,终于齐聚太原。

    李渊正式开干。

    在部下们的拥戴下,李渊的“谋其次”很简单,那就是效仿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废皇帝(杨广)而立关中的代王。

    这当然只是一个过渡。

    李渊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气定神闲地说道;“如此所作,可谓掩耳盗钟。事机相迫,不得不尔。虽失意于后主(杨广),幸未负于先帝(杨坚),众议既同,孤何能易。”

    于是,李渊在和突厥的关系上,达成同盟。

    他接受了突厥的帮助,也得到突厥的承认和支持,暂时解除了后顾之忧,他可以放心经营关中了。

    李渊心中无限感慨,他想起了自己刚到太原时的私心窃喜,也想到当年举步维艰时,自己的艰难进取。

    他当时对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

    现在,李渊一破历山飞,再困王威、高君雅,在太原立住了脚跟,接着又安抚住了突厥,这三步棋都可谓神来之笔。

    他虽然付出无数的女子玉帛,但却给自己争取到了进军关中的最有利的战略形势。

    关中,洞开于李渊面前,天下,也将臣服在李渊的脚下。

    但李渊才刚开始,他还有很长的路要去走。

    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