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再开 (第1/2页)
之前孟实与李都头约定,三日之后苏问登台再讲。 为何是三日,难道孟实书场的说书先生这般多,非要三日才能排到苏问? 自然不是。 书场三日一开,这是约定成俗的规矩。 说书人不是那种靠手艺吃饭的营生,炊饼你可以天天做,包子你可以天天蒸,书你可以天天说吗? 说书人卖的就是一张嗓子,在书场里每一个字都要清清楚楚,干干脆脆的送到听众耳中,窗外打雷下雨都压不下掩不住,如此,这身体负担可想而知。 除了嗓子,还要动脑,死记硬背可不行,要懂得随机应变,还要把握观众心理,控制说书场面,哪里不小心说差了,说坏了,要立即扳回来,免得被人轰下台。 每说一场书,说书人都要承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负担,谁能天天说,谁敢天天说? 就是有人有这个本事,老百姓也不可能天天去听,人还要讨生活呢,哪儿能整天坐在书场里听你胡吹海侃? 就是有那个心,口袋子里也没那个钱啊! 所以,书场是不会每日开场的,多是三日一开或六日一开,今日这一场恰逢圩日。 圩日,是南方集市的说法,圩日赶圩相当于赶大集。 安平县六日一圩,每一圩都极为热闹,十里八乡的百姓都会赶来,购买贩卖各种物品,勾栏瓦肆更是圩日的主要区域,各个书场,戏台,曲苑都会开场。 苏问一早就做好了准备,清晨便出门往勾栏走去。 或许是孟实的警告起了作用,李都头的威名镇住了胡三,那几个泼皮今天并没有再过来恶心苏问。 一路畅通无阻的来到勾栏,发现街道上已经成了一个集市,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炊饼,热乎的炊饼!” “脆梨,新鲜的脆梨!” “包子,刚出炉的大rou包子!” “贴了我的祖传膏药,管叫你头疼脑热一日消,无痛无病无烦恼!” “……” 苏问买了两个rou包子当早餐,一边吃着一边往书场走去。 今天他一天都要呆在书场,就两个包子垫肚显然是不够的。 不过他已经正式“入职”,书场每日会顾他一餐饭食,所以不用担心挨饿。 忘了提,书场虽以说书为主,但同样也经营吃食,不说各种小食零嘴,就是硬菜大席,只要银子使得到位,也能给你端上来,自儿个厨房做不出就去大酒楼给你打包,将服务做到最好,叫你消遣的舒舒服服,开开心心。 苏问作为内部员工,硬菜大席虽然没有,但中午一餐饱饭还是没有问题的。 “苏先生!” “来的可早啊!” “今日可是要继续讲那武松?” “这位打虎英雄的故事真是让人欲罢不能啊!” 苏问走进书场,众人纷纷招呼,除去其他说书人与伙计小厮,还有不少早早赶到的客人,显然是冲着他来的。 苏问一一拱手回礼,再向一众早到的来客说道:“不错,今日再讲武松。” “哦?” “那这次定要讲完啊!” “就是,这三日来,我是食不能寝,夜不能寐,心里边有人挠似的,就盼着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