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 北衙:神策禁军 (第1/2页)
万事万物,如果一定要追究源头,神策军——这支纵贯唐代历史百余年延续至今的军队,并非生而为中央禁军。玄宗天宝十三载,大将哥舒翰于临洮以西二百余里的磨环川请立包括神策军在内的八军时,恐怕从来没有想过,也想象不到,这支立于西北的边塞军,将会在未来的百余年间,释放出怎样惊人的能量。 安史之乱爆发,包括神策军在内的西北军纷纷驰援内地。兵败邺城后,时任神策军兵马使卫伯玉与身为宦官的天下观军容使鱼朝恩退守陕州,防备安史。卫伯玉,与随后统辖神策军的陕州节度使入朝,神策军遂归宦官鱼朝恩统辖。 又因在此后的诸多变乱中,鱼朝恩屡次率神策军救驾解围,神策军归于禁中,正式成为天子禁军。 内侍亲掌神策禁军之例,至此而始。 代宗大历年间,权倾天下的宦官鱼朝恩被缢杀于内侍省,神策军一度归由本将辖制。而至德宗建中四年,以陇右节度使朱泚为首的泾原镇兵卒作乱杀入长安,德宗急诏神策军兵马使白志贞拒贼。 然而,诏书下达,无人至者。圣上无以御寇,京师无以制敌,皇帝陛下仓皇出奔,一国之君,颜面尽扫。 灰头土脸回到长安的德宗皇帝痛定思痛,他左思右想之后,终于得出一个结论—— 枕边这支事关自己生死的军队,还是归宦官掌管吧。 文臣武将,谁都有可能掀起下一个安史之乱,但朝夕相处的内侍不会。 在神策军逐渐壮大的过程中,内侍逐渐由“监勾当”的监军,成为统领一军的主帅。负责马匹粮草的征马使、粮料使、宴设使逐渐亦为宦官袭夺,内附的各藩镇降将纷纷投归神策军麾下。不出数十年,一支完全由内侍统管的神策军已成为京畿、关内一带最强大的军事集团。不仅在唐长安城北,京畿西北防线数十镇,亦有驻扎,同时肩负起中央禁军与野战军的双重责任,也维持着整个关中的安宁与稳定。 史文有载:“左右神策军,天子护军也,每年有十万军。自古君王,频有臣叛之难,唯置此军以来,无人敢夺国宝。” 而神策军与曾隶属的北衙禁军也正式分道扬镳。北衙十军,除左右神策军之外,其余八军,左右羽林、龙武、神武、神威军每军不过二三千人,与神策军相比,皆相形见绌,龟缩在以玄武门为中心的北衙,与神策军同掌宫城禁卫。 距今四十多年前,先帝静帝的兄长,故隐太子李从仪不满内侍做大的局面,计划利用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互相制衡的设计,一一拔除跗骨在唐廷的内侍。 他先与右神策军护军中尉李蕃商议,除掉左护军中尉穆元宝,事成之后合两军为一军,许李蕃以神策军统军之位。具体cao作是,陛下生辰大宴之时,太子派心腹奏报皇帝,敛芳宫中有异木连枝的祥瑞。太子作为储君,带着穆元宝、李蕃等内侍前去一探究竟。至敛芳宫后,太子联手李蕃设伏,一举歼灭穆元宝一党。 没想到李蕃临阵反水,将李从仪的计划对穆元宝合盘托出。待李从仪准备在敛芳宫动手扑杀穆元宝时,神策军突然杀入,将身在敛芳宫的太子李从仪,连同太子詹事、舍人,藏于敛芳宫的东宫府兵斩杀殆尽。 死里逃生的穆元宝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带兵调转杀入东宫,封闭宫门,凡当日见过太子者,一律格杀勿论。 一场腥风血雨之后,穆元宝一手拎着李从仪淌血的头颅,掷于皇帝驾前,一手伏地跪下。血流湮地,按在地上的掌心沾满了东宫的鲜血,声音尖锐刺耳,嘎嘎划破大唐第二百四十四年盛夏的夜空。 “老奴斗胆一问,陛下可知太子谋反的jianian计?” 一问三遍,太子的鲜血溅了皇帝一身。当时的陛下蜷在龙椅之上,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