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世靖康_第12章 盛世清明 咸平对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章 盛世清明 咸平对弈 (第2/2页)

实,不要贪图虚名;五是明察,要体察民情;六是勤课,要勤于政务和农桑之务;七十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文武七条》是廉政之举,说统治者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百姓殷切期望的。在宋真宗赵恒看来,“清心”、“修德”就是廉政的源头,就能够实现德制。

    太监王继恩和参知政事李昌齢等人的贬官,也是宋真宗赵恒向天下正式他会修德,他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不过或许正式因为如此,王若钦给天波府杨家将惹出了多少风波,此为后话。

    宋真宗赵恒亲自审问拖欠田赋的囚犯,也是宋真宗向天下证明他不只能让开封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也能让他的子民过上好日子。帝要明察,那么作为各个大小官员呢?

    一个好官,他不仅要勤于政务,这是官员的本职。不过农桑的发展就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根本了。农,名以食为天。军队的粮草也是取之于农。可以说是一个家,一个国的吃饱的问题。

    桑,一个家,一个国的温暖的问题。

    农桑,简单的说就是温饱问题。全民丰衣足食,国才算富强。农桑,进一步说是民生问题。一个官员的政务,一是地方太平,二是百姓安居乐业,三是外者向往。

    对一个从五代十国刚刚稳定的国家来说,一场场战乱,百姓不拖欠田赋就不正常了。昨天是欠那个朝廷,今天是欠这个朝廷。不过对没有逃难的人来说,昨天他们会应交多少,他们却实际交了多少;今天他们又要交多少,他们实际又交了多少。这就是刚刚稳定下来百姓所要面对的。

    一心想着北伐大业的宋高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炅都容易轻视这个问题,而壮丁随军出征,又加大百姓上交田赋的困难。不是宋太宗赵炅没有想到,而是他急切的想一心统一九州,可是九州百姓之苦,他可真知吗?

    已经都要吃不饱的百姓还要面临官府的催田赋,前线打战的将士心中担忧下顿会吃什么,这样的北伐会成功吗?前线吃不饱,家人也吃不饱,北伐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吗?

    三路北伐大军中或许除了西路大军其他两路思归之心最重吧!男儿保家卫国,战争是能够真的让出征将士吃饱喝足穿暖,他们的家人安居乐业,这样的战争才是民心所向,军心所向。

    同时为了延续重文轻武的主张,宋真宗赵恒写出《励学篇》。让中原大地很多人实现心中的梦想。《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千钟栗。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门多如簇。男儿欲随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是想李世民和齐威王那样广开言路,招贤九州之才。

    萧后萧绰也有着吕后吕雉和武后武则天之梦,不过她不是寡人。未婚夫韩德让和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的帮助,让萧绰能够在她暗中维持的辽国走的更远。

    武则天能够走得更远是因为她的义父李绩和苏定方的帮助,长孙无忌也只能回家种田养老。而吕后吕雉一直依靠的就是萧何,不过韩信只能算是前期的。

    萧后萧绰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主张,让韩德让和耶律斜轸等人全力的帮助她。宋真宗赵恒在减免赋税的时候,萧后萧绰也同样为很多人平了反,而关于契丹与汉人纠纷问题,契丹与汉人同罪,这使在辽国的汉人更加卖力,两族的关系也得到缓解。

    同时也为后来杨四郎回天波府探母提供了机会,而杨四郎加入的天门阵打战后,四郎一家也随天波府杨家归隐太行山了。当然这也是后话。

    而中京城的建立,南北两地的经济交流也更加活跃了。为澶渊之盟后的和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只是萧后萧绰自己提出的用人不疑,用人不疑。对萧后萧绰的丈夫辽景宗的全心信任是分不开,辽景宗耶律贤曾经特批一道上谕说:“谕使馆学士,书皇后言亦称朕暨予,著为定式。”

    辽景宗耶律贤与李治一样都是多病,不过两人对妻子的信任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萧后萧绰与慈禧不同的事,一个是为了国家民族和亲人交给自己的责任,一个是为了复仇为了自己的私利。

    在《契丹国志》记载萧后萧绰是如何帮助自己的儿子辽圣宗耶律隆绪的。慈禧的儿子是光绪,萧后的儿子是耶律隆绪,慈禧到死都舍不得放下,萧后萧绰算的是诸葛孔明的精神了。

    咸平对弈,只有宋真宗赵恒和萧后萧绰真的明白什么是落后就要挨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