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恐怖游轮》北美首映 (第2/3页)
理,银幕只有那么多,从来都是强者获得院线上映的机会,同时强者通杀,赢者通杀。 比如原时间线中2023年年底的春节档,由于有多部大片上映,就出现了《目中无人2》这部院线备案电影,且公布上档的电影,转为网大。 也出现了《红毯先生》这部电影从百分之十几的排片降为0.3%,然后选择下映撤档。 这就是“强者”获得院线上映的机会,并且“强者”通杀,赢者通杀。 《目中无人2》在院线拿不到好的排期与排片,上映也是扑街,不如转为网大还有个噱头。 《红毯先生》拿到不错的排期与排片,只是上座率不高,票房入账低迷,其排期与排片迅速被同期上座率高的电影抢占,为了不直接合上棺材盖,选择下映撤档。 在这个时代,传媒业制造信息孤岛的手段已经从“封闭关键信息”,进化到“给出海量信息”。 相比前者,后者明显占据全方位优势。 比如通过海量的信息开放,掩盖宣发方利用舆论手段拉踩差评的意图,极大的避免了受众的反感。 又通过给出海量信息的方式提升受众检索难度,简单来说就是用海量的好评、中评,以及不痛不痒的差评淹没那些真正切中要害的差评,让观众在看电影前无法真正的探知影片的真实质量,看完影片后也无法发出有热度的声音。 同时,又通过海量的信息孕育出各种“爆点”。 在这个时代,观众进入影院的理由是相当多元的,早已不是以前那样只看导演、演员阵容判断电影的优劣。 在这个时代,很多观众进入影院的理由并不仅仅只是影片质量,可能会是某种价值观认同、某位流量明星、某个意见领袖,或者就是干脆去影院放松一下心情。 在海量信息的密集推送下,一部电影从头到尾的“爆点”和卖点被穷举到干干净净,最终让这部电影所有的观众找到了买票走进影院的理由。 而后又在从众心理,或者连带之下,使得更多的人走进影院买票。 在这种高组织下、严密性的舆论手段干预下,宣传已经彻底碾压了作品的质量,成为了决定一部电影生死存亡最为关键的因素。 宣发成本也因此远远超过电影的制作成本,成为一部电影预算的最大头。 比如《热辣guntang》这部电影,其电影的制作规模制片成本显然用不了多少钱,但其铺天盖地的宣发成本绝对能比肩一部一线大制作的宣发成本。 事实证明,这种方式确实极为有用。 《热辣guntang》这部电影,就因此斩获27亿的票房。 同样的,还有《满江红》与《流浪地球2》的对比。 《满江红》45亿票房。 《流浪地球2》35亿票房。 同档期上映,影片质量拉稀的《满江红》吊打《流浪地球2》。 王树作为重生的人,比谁都清楚宣发的重要性。 正是因为如此,当他拍《恐怖游轮》这部大制作时,其宣发成本超过了制片成本。 有着之前攒下的口碑,再加上铺天盖地的宣发,效果是显著的。 凭借《恐怖游轮》这部电影,他坐在了内地院线单片票房第一导演的宝座。 国师张一谋,都不如他。 王树见莫妮卡不说话,以为对方是在疑惑,随即笑着再道,“这部电影,华纳也有参与投资。” “所以.发行费用尽管不少,却也不算太高。” 莫妮卡闻言,再次恍然。 如果单纯是由华纳负责发行,那么两千张银幕必然耗资不菲的发行费用。 华语片,因由在美国的受众有限,一直都卖不出多高的票房。 这就使得制片方并不愿意耗资巨额的发行费用于美国市场院线发行。 因为,发行的钱花了,票房说不定收不回来,一来一去反而亏本。 此番之下,大多数华语片就算登陆美国影院,也是小范围发行。 而小范围发行,必然票房不会多高。 票房不会多高,又给美国观众一种华语片很拉跨的感觉。 恶性循环。 “预祝电影票房大卖。”莫妮卡笑着举杯。 王树提杯与之碰了一下,随即摇头道:“华语片在美国的受众一直都很有限,票房高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