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李云龙个人的强弱划分 (第2/2页)
结果其中氮气占据最大比例,约为78%,其次是氧气,约占21%。剩下的1%由其他各种气体构成。 如惰性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除惰性气体外,各气体的浓度和停留时间呈正相关。 此外,大气中还含有少量的悬浮固体颗粒和液体微滴。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混合气体称为“干洁大气”,即干燥清洁的空气。 大气可以分为许多个圈层,其中对流层位于最底部,该层中空气的总重量占大气总重量的95%左右,还有一定的水蒸气。 这里有活跃的空气对流,形成风、云、雨、雪、雾、霜等各种自然现象。 我们常说的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对流层,特别是靠近地面至2千米之内,污染的程度最强。 不知道大家是否可以想象,大气围绕在世界周围总厚度为1000~1400千米,总重量约为61015吨。 根据大气的组成状况和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自下而上可分为若干层。 从地表向上至大约80千米的高度之间为均质大气层,其中的氧和氮的组成比例几乎没有变化。 在这一层中,根据气体温度及大气运动等特征,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中间层。 在80千米以上,为非均质层,其特点是气体的组成随高度增加有很大变化。 在非均质层中又分为热成层(电离层)、外层(逸散层)以及氮层、原子氧层、氦层和氢层,再向上就进入了宇宙空间。 我们生活在大气层之下,在地面上,似乎没有感觉到大气层的重量,可实际上,大气是有重量的,这里就需要引入一个气压的概念。
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气压大小与高度、温度等条件有关。一般随高度增大而减小。在水平方向上,大气压的差异引起空气的流动。 表示气压的单位,习惯上常用水银柱高度。例如,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力。 相当于一平方厘米面积上承受1.0336公斤重的大气压力。 这个重量按说也不小了,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没有发现呢? 原因就在我们呼吸的时候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达成了身体内外的压强平衡。 但这种平衡并不是稳定的,仅仅是移动速度过快就可以打破这种平衡。 不信的话你就站在马路边上,汽车开过去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阵风吹过。 这就是因为汽车移动的速度超过了气压平衡的速度,所以空气会产生流动借此平衡气压。 如果飞机飞行速度过快这种现象会更明显,甚至形成rou眼可见的现象。 光是空气就是如此让人头疼,那么整个沙漠呢?沙漠的生态呢?沙漠的地下水脉呢? 如果深入其中,在繁华的表象背后,又有着怎样庞大的能量,在复杂的运作呢? 这些能量遵循着怎样的规则运行?它们从何而来?它们又会跑去哪里? 里面的问题太多了,李云龙目前的研究不过是接触一个皮毛,根本说不上是深入。 研究嘛,有问题才正常,如果什么都弄清楚了,谁还搞研究? 不过虽然李云龙还是一知半解,有大把的问题没有解决,却不妨碍李云龙利用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 确实有太多东西李云龙无法理解,也没有办法随心所欲的组合搭配。 但是李云龙已经入了门,知道如何去接触这些和这些表象背后复杂的系统。 所以只要给李云龙足够的时间,李云龙完全可以就地取材,依靠现实世界存在的物质为媒介,尝试人为搭建沙漠的体系。 因为李云龙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所以就算就地取材,搭建出来的系统也有很多问题。 特别是原本属于自然循环系统中的一部分能量循环,结构当中肯定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就算勉强搭建起一个框架,很快也会因为自身的问题而崩溃。 这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副作用,因为李云龙搭建的架构是模仿自然界系统的一部分,使用的时候也需要接入自然本身的系统当中。 李云龙搭建的有问题的结构,就会干扰破坏自然界当中原本稳定的结构。 在因为自身的结构问题彻底自毁之前,李云龙搭建的有问题的结构会从自然循环没有问题的结构当中泄露出部分失控的能量。 简单来说就是李云龙对世界的研究,使得李云龙可以人造并且利用一部分非常简陋的世界碎片。 并且因此引导出一部分世界的力量失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