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沙梁子挖地窝子 (第3/3页)
最后一组则全是个头高的,将集中起来的雪倒进铺盖围起来的空挡。 这积雪想要铲进里面、再压结实,必须得从第二组人的身子上掠过去。不到片刻功夫,散落下来的雪花就在他们的帽子和衣服上裹了厚厚一层,几乎都看不清脸。
雪墙打好后,挖地窝子时从冻土层李翻出来的鹅卵石垒成了个塔状的炉子烧火,全连的战士们都躲在雪墙后面,地上铺着铺盖,挤在一起,抱团取暖。 “那天行军冻伤的,到中间来!” 刘振华说道。 冻伤不好的很慢,尤其是容易复发。 新疆戈壁滩上冬天的夜晚温度可以逼近零下40多度,刚撒完的尿,都能立马冻成冰块。炊事班锅里的烧的开水,边缘离火远的部分,都会浮起一层薄薄的冰片。 “一个炉子虽然不够暖和,但雪墙把风挡住,还是好多了!” 刘振华搓着手对指导员说道。 虽然连里都是火气正旺的小伙儿,但还是暖和些好。暖和些不生病,睡的也踏实,开荒建设垦区才有足够的精神!要是休息不好,吃饭都不香,哪还有力气挥坎土曼? “等咱们把地窝子都挖好,再多化些雪水和泥,给每个地窝子里都立上一面火墙!” 刘振华说道。 炊事班熬了一大锅白菜萝卜汤,热腾腾的,将冻硬的馕饼子泡在里面,立马就软乎了。一口热汤,一口馕饼,香极了! 刘振华没有喝菜汤,把自己这碗让给了连里的新兵。 “冻的真他妈结实……” 冻硬的馕饼像块铁疙瘩,差点把他的门牙崩了……只能先揣在怀里,用体温把它暖软些再吃。 指导员坐在铺盖卷上,背靠着雪墙,从口袋里掏出随身带着的笔记本开始写起字来。 “写啥呢?” 刘振华凑上前去,揣着双手问道。 “嘿嘿,编了个顺口溜,晚饭的时候给大家鼓鼓劲!” 指导员笑着回答道。 部队里吃饭前唱歌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原本就是为了给战士们提升士气,增加彼此之间的团结,算是一项承袭已久的活动。 “地窝子好,地窝子强……” 刘振华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着指导员笔记本上写下来的句子。 “后面的呢?” “后面还没想好。” 指导员挠挠头说道。 顺口溜也不是那么好想的。 既要符合实际情况,还要通俗易懂,积极向上。战士们文化程度都不高,好多人还不识字。要是听不懂,就更别提学会了。其次还得押韵,整个顺口溜得有个固定的韵脚,听起来才顺耳,说着朗朗上口。 “地窝子好,地窝子强……” 刘振华念叨了几遍,竟是续下去了一句。 “地窝子冬暖夏又凉!” 指导员一听,觉得很不错,赶紧把这句话记了下来。 地窝子冬天挡寒风,夏天遮烈日,可不就是冬暖夏凉?这句顺口溜续的不仅押韵上口,更贴合实际。 “然后呢?” 指导员肚子里文词儿不少,但论起动这样的脑子却是不如刘振华。 刘振华背着手,起身来回转悠了几圈。看看已经成型的地窝子,再看看脚下的戈壁滩,脱口而出,说道:“地窝子好,地窝子强,地窝子冬暖夏又凉!瞧着一片戈壁滩,谁知脚下是营房!” 刘振华带着战士们一起把这新编的顺口溜热闹的喊了几遍,众人吃饱喝足,困累劲儿一股脑的涌上来,纷纷裹着自己的铺盖,蜷缩在雪墙墙根下睡觉。 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大声呼喊,刘振华当即起身,枪已握在手上了膛,食指扣在扳机上。 “哨兵!” 即便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刘振华还是定了哨位,布置了哨兵。 一个明哨,一个暗哨,只不过从以前的两个小时减少到一个小时。 夜色下,整个戈壁滩都变成了混沌一片。 那位新兵战士,半夜出来解手,结果被一双双绿油油的眼睛围住,吓的动弹不得,哭腔喊了起来。 “啪!啪!” 刘振华朝天开了两枪。 “这些畜生再围上来别打死,鸣枪吓跑就行了。打死了,它们也容易豁出去,那咱们过夜就麻烦了!” 狼最记仇,同伴要是死了,它们会带着复仇的情绪和刘振华它们不死不休。 对哨兵交待完,刘振华把那新兵扶起来,替他掸了掸身上的雪泥。 “晚上再出来解手叫我和你一起。别怕我呼噜打的响,用力一推就醒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