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琦熊说诗经_第四十一章 都江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一章 都江堰 (第2/2页)

>
    鱼嘴工程就是金刚堤的堤首。堤首破开江水,是金刚堤中受江水冲刷最强的部位。为了加强堤首抗冲刷能力,古时候用大条石将堤首垒砌三角形。远远望去在奔腾的江水中其象逆流而上的鱼嘴,故而得名。

    鱼嘴——金刚堤分流体系效果如何呢?

    凹岸深,凸岸浅。枯水季节,水位降低,靠凹岸截面比例增大;洪水季节,水位上升,靠凹岸截面比例减小。内江枯水季节比例高,洪水季节比例低。都江堰的鱼嘴就具有大致倒“四六”分水的功能。即枯水季节6:4,洪水季节4:6。实现了内江流量的相对稳定。

    洪水季节鱼嘴流入内江的水仅为40%,由于含沙量降低一半,二者乘积内江携沙比例不到20%,简称为四六分水,二八分沙。

    “真巧妙。李冰怎么知道鱼嘴改建在哪呢?”张鹏问。

    问得好!下层水流转向,向下走,形成漩涡。到了对岸,形成上涌。漩涡和上涌的连线就是下层水流的水道。只要将鱼嘴建在连线之下,就可让过下层水流,截住上层水流。

    原理虽然简单,但运行起来还是有问题。河床稳定了,河道——下层高速水流通道不稳定,由于侧向加积河道逐年向下游迁移。其结果是下层水流对鱼嘴的冲击逐年增强,导致下部被掏空,而坍塌。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河道复原。在枯水季节将新沉积物挖走,恢复河道原来面貌。具体cao作就是:遇弯截角、逢正抽芯。

    侧向加积加大了河道的弯曲度,截角使弯曲度降低。沉积使河道变浅,逢正抽芯,使得河道变深。从而保证高速的下层水流在鱼嘴前面通过。

    后来的官员不懂河流弯流作用,不知道遇弯截角、逢正抽芯说的是什么,没有每年恢复河道。为了鱼嘴不被冲毁,想方设法加固鱼嘴。用条石建设鱼嘴,用铁牛镇之。结果连铁牛也滚落到滔滔江水之中。

    “现在怎么样了?”钱多多急切地问。

    解决了。不过不是李冰的办法,而是材料科学进步。用水泥固结鱼嘴的地基,让下层水流侵蚀速率大大降低,好多年维护一次就够了。比每年遇弯截角、逢正抽芯,工作量小多了,也简单多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飞沙堰-宝瓶口分流体系。

    飞沙堰-宝瓶口分流体系实际是一个加强版的弯流作用。在金刚堤上开一个口子,上游为金刚堤,下游为人字堤,中间修一个矮坝——飞沙堰。让内江的水通过飞沙堰,与外江水汇合。由于飞沙堰低,内江两侧存在水位差,流量越大,水位差越大,弯流作用越强,漩涡直径越大,速度越高。排沙效果越好。

    任何事物有利的一面,就有弊的一面。高速漩涡排沙效果提高了,对河岸的侵蚀也增强了。李冰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玉垒山的虎头岩是石英岩——一种硅质胶结非常好的石英砂岩,石英硬度8,耐磨。2千年大漩涡的侵蚀也不过凹进去10米。李冰在虎头岩斜下方建飞沙堰,漩涡位置就定在虎头岩下。

    在虎头岩下劈开山体,挖一条引水渠,被引水渠分离的山体称之为离堆。引水口渠截面形状像个花瓶,所以称引水口为宝瓶口。宝瓶口宽20米、高40米、长80米。

    虎头岩下急速旋转的大漩涡将泥沙吸入,下潜至对岸在飞沙堰上涌,将沙石抛向外江。宝瓶口是相对静水区。排沙的效率由上、下层水流的速度差决定,速度差越大,排沙效果越好,飞沙堰分流体系上、下层水流的速度差比鱼嘴分流体系上、下层水流的速度差大得多,排沙效果也好得多,从宝瓶口引向成都平原的水就变成清水。

    宝瓶口下大,上小,水位提高,水量增加不大。进入成都平原的流量是稳定的。

    “神奇!”夏燕说。

    的确神奇。李冰留下的维护方法也很简单,“深掏滩、低作堰”。

    深掏滩:枯水期水道都会淤积,为了保持水道不变,掏滩到见卧铁就恢复水道的原样,从而让江水千年沿一个方向冲向虎头岩。

    低作堰:飞沙堰越低,内江两侧水位差越大,虎头岩下漩涡越急,排沙效果越好。飞沙堰越低,宝瓶口的水位越低,引水量越小。这是一对矛盾。李冰认为主要矛盾是排沙,适当低点更好。

    “太神奇了!我们可以再造一个吗?”

    道可道,非常道。条件变了,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

    第一,都江堰的建造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条件不具备,不能建。都江堰的地质条件世所罕见,但不是独一无二的。可以再造。

    第二,现代科技发达了。材料和装备已经今非昔比,已经不需要那么费尽心机建都江堰了,直接硬来建大坝就可以了。建大坝虽然贵得多,但水的利用率更高,经济上更划算。

    “唉,真遗憾。”同学们说。

    “虽然都江堰不用建了,但是这堂课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因势利导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各行各业都可以借鉴,不论工程设计还是思想工作,大家将受益终身。谢师祖教诲!”张校长说完起立长鞠。

    “谢师祖教诲!”同学们这次没有笑,都起立长鞠致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