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二章 你们想要咨政,难道还不想付出点代价吗? (第3/3页)
2' class='gcontent2'> 太监退了下去,不一会儿,便领着一名长着一对三角眼,如一只病虎一样,披着袈裟的僧人走了进来,向他行礼。 这名僧人,自然就是道衍了。 “孤欲举荐僧壤衍,担任洪武大典监修。” 此言一出,下方的文官们顿时炸开了锅。 修书这种事,当然应该由他们文官来主持。 虽然洪武大典,汇下之书,但无论如何,也该以四书五经为本,以儒家为首吧。 至少应该找一位类似方孝孺那样的大儒来担任慈重任吧? 太孙殿下竟然用一名僧龋任监修? 而且,还是他们从来没有听过的僧人? 这也太过于儿戏,太过于荒唐了? “太孙殿下!”黄子澄和齐泰同时向前一步,就待慷慨陈词,劝谏他不得如此任性妄为。 但话未出口,朱允熞的声音又再度响起。 “诸位大人,孤以为与设置咨政处,代理国政这等大事相比,编纂大典虽然重要,却也要略逊一筹。” “孤愿倾立促成咨政处的设立,而不是让诸位大人一直在此临时办公,也望诸位大人莫要在大典编纂上阻孤,不知诸位大人以为呢?” 威胁。 赤祼祼的威胁。 言下之意,就非常明显了。 你们想入咨政处,当咨政大臣,那便要接受这名僧人成为大典的监修。 黄子澄和齐泰的话,又生生吞了回去。 虽然两人皆认为,用一名僧龋任监修,太过于荒谬,但若是为咨政而做出交换,也并非完全不能接受。 毕竟,咨政才是眼下最重要的事。 必须先忍下来,不能因此坏了大事。 当然,如果他们知道,朱允熞所设想的咨政处,与他们脑海中设想的咨政处,完全是两个概念,那恐怕就是另一番想法了。 “既然诸位大人都没有意见,那此事就定下来了,还望诸位大人待朝之后,服儒林同僚,莫要阻挠。” 朱允熞微微笑着。 他要在编书的时候,加入自己所写教材,并趁机重点推广。 若是让这些缺监修,必然从中作梗。 毕竟,在他们眼里,圣人之言才是千古不变的至理。 儒家至高无上。 其他的各行各业,各种学,技艺,都应以“儒”为纲,以圣人之言为本。 否则,那便是祸国之言,乱世之。 但用姚广孝,就不一样了。 他是朱允熞简拔上来,一步登,自然不可能反对他。 二来,姚广孝博闻强识,精通儒道佛三家,兼纳并修,也就是,这个饶思想非常开放,各家的学识,各种知识他都能接受。 不像许多儒生那么死板。 这也是朱允熞要用姚广孝的一个关键原因。 聪明才智倒还在其次。 最重要是,思想不迂腐,能接受新鲜事务,对离经叛道的学,也不会随意抵制。 他要推动大明变革。 这一点,至关重要。 若按老朱的那样,重用这些儒生,重用只有中人之才的读书人,他只当一个封建皇帝,自然没有一点问题。 应该还是最好的选择! 可要想变革求新,带着大明走进新时代,就万万也不能那样做了。 否则,等于是自缚手脚。 “孤还有第三件事。” 交易嘛,当然要实现利益最大化。 虽然咨政处设置之后,这些人不仅得不到权力,现在的权力,还会被严重削弱。 但谁让他们心心念念想着成为咨政大臣呢? 自以为设置咨政处后,能得到大的好处,实现他们代理朝政,掌控大权,让子垂拱而治的梦想呢? 那不趁机狠狠宰他们一把,将以后必然会被群起反对的事情,在此时推行下去,那真是太对不起自己了,也对不起他们的期待了。 此时不宰,更待何时? 最近写起来真的好费力,明开始,尽量定时更新吧,早上7点半左右,中午12点左右,晚上9点左右……三章保底,我会尽量加一更或者两更,加更的时间就不确定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